入秋飲食養生指南:順應節氣這樣吃,健康過秋不用愁
秋風吹起,餐桌上跟著換季才是養生之道,吃對了整個秋冬少生病。
隨著夏日的炎熱逐漸退去,涼意漸濃的秋季帶來了獨特的養生需求。中醫理論強調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的順應自然原則,入秋后飲食需以“潤燥、補肺、養陰、多酸”為核心。
這個季節,人體陽氣開始收斂,陰氣逐漸增長,正是自然界“養收之道”的體現。合理調整飲食結構,不僅能緩解秋燥帶來的不適,更能為即將到來的冬季儲備能量。
入秋后吃什么果蔬最養生
營養蔬菜推薦
南瓜:性溫味甘,入脾、胃經,具有補中益氣、潤燥的功效。秋日氣候干燥,皮膚黏膜水分加速蒸發,南瓜成為理想的潤燥食材。南瓜中豐富的β胡蘿卜素含量高達每100克約3.1毫克,在體內可轉化為維生素A,維護呼吸道黏膜健康。
蓮藕:被譽為“東方蔬菜之王”,其多酚類物質含量豐富,可顯著提高免疫力并延緩衰老。生藕性寒,能清熱潤肺;煮熟后性由涼轉溫,對脾胃有益,具有養胃滋陰、益血止瀉的功效。常言道“荷蓮一身寶,秋藕最補人”。
茄子:茄子性涼味甘,具有清熱止血、消腫止痛、祛風通絡的功效。民諺有“立夏栽茄子,秋來吃茄子”之說,秋季食用能有效降“火氣”,緩解秋燥不適。
菠菜:菠菜中胡蘿卜素含量遠高于其他蔬菜,維生素K含量更是葉菜之首。其豐富的核黃素能有效預防口角潰瘍、唇炎、舌炎等秋季常見問題。
應季水果推薦
蘋果:幾乎適合各類人群食用,蘋果中水分含量高達85%,膳食纖維含量約為2.4克/100克。其含有的槲皮素、兒茶酚等抗氧化物質,具有生津潤肺、除煩開胃的功效。
鮮棗:堪稱水果中的“維生素C大戶”,含量高達243毫克/100克,比檸檬高出近十倍。每天食用五六個鮮棗即可滿足成人一日維生素C需求。需要注意的是,鮮棗糖含量高達28.6%,熱量相當于一小碗米飯,適量食用是關鍵。
梨:各品種水分含量普遍超過85%,是緩解嗓子干燥不適的首選。新疆庫爾勒香梨的不溶性膳食纖維含量達6.7克/100克,是普通蘋果的4倍,潤腸通便效果顯著。虛寒體質和腹瀉者應少吃。
柚子:富含維生素C和天然果膠,能降低膽固醇,促進鈣鐵吸收。其獨特的酸甜微苦口感,具有和胃化滯、生津解渴的功效。
葡萄:果肉、果皮和籽均含豐富營養,特別是白藜蘆醇這種天然多酚物質,具有抗氧化、抗炎癥等多種益處。葡萄性平味甘酸,能補氣血、益肝腎、生津液。
秋季養生食譜推薦
薄荷梨粥
原料:薄荷3克,梨1個,大棗6個,小米50克。
做法:鴨梨削皮切小塊,大棗去核,與薄荷一同加入小米中,加水煮沸即可。
功效:薄荷辛涼氣香,具有疏散風熱、利咽止痛的功效;梨潤肺生津;大棗健脾益氣。三者合用能緩解秋燥引起的咽喉不適。
枸杞釀蘋果
原料:蘋果2個,蓮子20克,枸杞子、玉米粒、紅棗、花生仁、白果各15克,白糖50克,蜂蜜、淀粉適量。
做法:蘋果挖空果核,填入混合好的配料,蒸熟后淋上糖蜜芡汁。
功效:此方具有補腎益精、養肝明目、潤肺止咳多重功效,能系統性提升秋季免疫力。
梨汁粥
原料:梨5個,大米60克。
做法:梨洗凈榨汁,大米煮粥將熟時倒入梨汁,再煮片刻即可。
功效:梨與大米同煮,既保留清熱潤肺之功,又緩和大米的寒涼之性,特別適合秋季呼吸道敏感人群。
秋季飲食三大原則
中醫理論指出“酸味收斂肺氣,辛味發散瀉肺”,因此秋季飲食應減少辛辣刺激食物,增加酸味食物攝入。蔥、姜等辛味之品宜少吃,酸味果蔬可適當增加。
秋季飲食需控制鹽分和油膩。根據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,每日烹調鹽攝入量應控制在5克以內,烹飪方式推薦蒸、煮、燉、烤等健康方法。
脾胃調理是基礎。只有脾胃功能正常,食物營養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。少量多次進食、細嚼慢咽、選擇合理烹調方式,都能減輕胃腸負擔。
入秋后的飲食調整,是連接夏冬兩季的重要養生環節。順應“秋收”的自然規律,合理搭配食材,巧妙運用食療方,這個秋天,讓餐桌成為你健康的守護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