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。兩千多年來,端午節不斷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、防疫祛病、避瘟驅毒、祈求安康的民俗佳節。那么端午節的由來是怎樣的呢?接上去一同來看看吧。
端午節的由來
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敬,由上古時代祭龍演化而來。仲夏端午,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,是龍飛天的日子,即如《易經·乾卦》第五爻的爻辭曰:“飛龍在天”。端午日龍星既“得中”又“得正”,乃大吉大利之象。
端午節,本是北方先民創建用于拜祭龍祖的節日。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,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留念屈原的節日;也有留念伍子胥、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。總的來說,端午節來源于上古先民擇“龍升天”吉日祭龍祖,注入冬季時令“祛病防疫"風氣,把端午視為“惡月惡日”起于南方中原,附會留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留念內容。端午習俗構成可以說是南北習俗交融的產物。
“端午”一詞最早呈現于西晉的《風土記》:“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,俗重此日也,與夏至同。”端,古漢語有掃尾、初始的意思,稱“端五”也即“初五”?!墩f文解字》:“端,物初生之題也”,即說端為初的意思,因而五月初五被稱為“端五節”?!稓q時廣記》說:“京師市塵人,以五月初一為端一,初二為端二,數以致五謂之端五?!惫湃肆暁獍盐逶碌那皫滋毂鎰e以端來稱謂。因而,五(午)月的第一個午日,謂之端午。但端午的風俗卻早已有之,譬如龍舟競渡祭奠之俗,早已存在。
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,天干承載天之道,地支承載地之道,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。古人編年、紀月、紀日、紀時通用天干地支,依據干支歷,按十二地支挨次推算,第五個月即“午月”,午月午日謂之“重午”,而午日又為“陽辰”,所以端午也稱為“端陽”。
端午一開端次要傳播于北方吳越一帶,并作為一種“圖騰祭”呈現。上古先民以“龍”為圖騰,并選擇在端午停止拜祭,端午節在事先其實是拜祭龍祖的節日。
經過上文的引見后,置信大家對端午節的由來曾經有了更多的理解了,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協助到大家,祝你生活愉快,身體安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