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養生必吃五大黃金食材
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,這五種時令食材助你安然度夏。
在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,小暑標志著盛夏的正式開啟。每年7月6日至8日前后,隨著小暑節氣的到來,全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“上蒸下煮”的高溫模式。
此時人體陽氣過旺,氣血和津液代謝加快,機體處于超負荷狀態,科學飲食調理顯得尤為重要。
民間素有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的說法,面對高溫濕熱的氣候特點,選擇適宜的養生食物至關重要。以下五大黃金食材,助你健康度夏。
第一、藕:清熱生津的御膳貢品
在我國民間,小暑吃藕的習俗由來已久。早在清咸豐年間,藕已被列為御膳貢品,其養生價值得到歷代醫家認可。
中醫藥理研究表明,藕具有清熱生津、潤肺止血、消腫散瘀的功效,能有效緩解熱病煩渴、淋病等夏季常見不適癥狀。
藕的食用方法靈活多樣:涼拌藕片清熱生津效果顯著;與排骨等肉類同燉,則能發揮健脾益胃、消食固精的作用。在小暑時節適當食用蓮藕,可顯著改善暑濕困脾、食欲不振等“苦夏”癥狀。
蓮藕燉排骨是經典搭配:取蓮藕1-2節、排骨500克,先將排骨汆燙去血沫,再與蓮藕同燉至熟爛,既補充營養又健運脾胃。
第二、絲瓜苗:清熱解毒的夏季良品
絲瓜苗指的是絲瓜藤蔓末端的嫩尖部位。這種時令野菜性平味甘,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瀉火、通絡止渴的多重功效。
對于夏季常見的口腔潰瘍、關節腫痛及女性月經不調等問題,絲瓜苗能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。相較于傳統藥物,這種天然食材更適宜作為夏季養生食療的選擇。
絲瓜苗烹飪簡單,清炒或涼拌皆宜。但需注意,絲瓜本身性涼,胃腸虛寒者應適量食用,避免加重脾胃負擔。
第三、黃鱔:小暑時節的“水中人參”
“小暑黃鱔賽人參”的民諺流傳甚廣。現代營養學研究證實,小暑時節的黃鱔肉質最為肥美,營養價值達到全年峰值。
中醫理論認為,黃鱔肉性溫味甘,能補氣養血、滋補肝腎、祛除風濕、強健筋骨。在小暑時節食用黃鱔,可有效預防夏季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,同時保護心血管系統,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。
需注意的是,感冒未愈及陰虛內熱人群不宜食用黃鱔。烹飪時搭配姜、蒜等溫性調料,可中和其滋膩之性。
第四、空心菜:解暑利濕的“綠色衛士”
夏季正是空心菜盛產的黃金季節。這種綠色蔬菜含水量高達92%,解暑效果顯著,能有效緩解口渴、尿黃、胸悶等暑熱癥狀。
空心菜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,對咽喉腫痛、小便灼痛、牙齦腫痛等熱癥具有輔助治療作用。其鉀含量是鈉的25倍,對高血壓患者尤為有益。
空心菜不宜每餐食用,部分體質敏感人群過量食用可能導致夜間抽筋。建議每周食用2-3次,每次200克左右為宜。
第五、綠豆芽:腸道清潔的“排毒高手”
綠豆芽位列小暑養生“三寶”之一,其營養價值比綠豆本身更勝一籌。研究顯示,綠豆在發芽過程中維生素C含量增加5倍,膳食纖維增加3倍。
綠豆芽含有豐富的核黃素(維生素B2),每100克含量達0.15毫克,對預防和治療口腔潰瘍效果顯著。它還能調理五臟、疏通經脈,緩解飲酒過量引起的不適。
綠豆芽中的葉綠素和多種酶類物質協同作用,可幫助清除腸道毒素。中醫常用綠豆芽輔助治療燙傷等外傷感染,其清熱解毒功效得到臨床驗證。
脾胃虛弱人群食用綠豆芽需適量,建議每次不超過150克,可搭配姜絲等溫性食材平衡寒涼屬性。
小暑時節飲食應以清淡為主,七八分飽為宜,避免肥膩辛辣。這五大黃金食材順應時令特點,合理搭配食用,助你安然度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