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秋養生指南:吃對食物調起居,健康度過多事之秋
一碗百合銀耳羹,幾片溫潤的蓮藕,早秋的養生智慧就藏在這些尋常食物中。
秋風送爽,早晚微涼,正是調養身體的黃金期。中醫理論認為,夏秋之交人體陰陽之氣轉換,既有夏季余熱,又逢秋季燥氣,此時調養得當可為一整年健康打下基礎。
讓我們從餐桌開始,用食物喚醒身體的適應力,平穩度過這個多事之秋。
早秋餐桌的養生主角
百合是潤肺止咳的明星食材,它能清心安神、緩解疲勞,對秋燥引起的干咳尤為有效。現代研究證實,百合含有的黏液質能有效滋潤呼吸道黏膜。
山藥性質平和,補而不燥,無論男女老幼皆宜食用。其特有的皂苷黏液質具有潤滑作用,能滋陰潤肺,對肺虛久咳有輔助治療效果。
蓮藕有“秋藕最補人”的美譽。生藕清熱生津,熟藕健脾開胃。早秋時節,用藕制作銀耳蓮藕片等菜肴,能有效緩解秋燥。
梨子堪稱秋季水果之王,它能清心潤肺、清熱解毒。但需注意,虛寒體質與易腹瀉者應適量食用。
杏仁在堅果中脫穎而出,其維生素A含量居各類堅果之首,養肺效果顯著。
白扁豆初秋食用正當時,煮粥或煎湯可消暑熱、健脾胃,有效改善夏季過后的食欲不振。
紅棗配合銀耳、百合煨食,滋陰潤燥效果更佳,是經典的秋季清補搭配。
早秋養生兩道原則
靜情緒:寧而不躁,斂而不泄
天地蕭瑟,易生悲秋之情。此時精神調養需順應秋氣特性,保持安寧平靜以緩和肅殺之氣的影響。
秋分過后重陽至,登高遠眺正當時。看萬山紅遍,層林盡染,憂郁情緒自然隨風消散。
當涼燥來襲(怕冷無汗、口干咳嗽),可用蘇葉橘皮代茶飲;遇熱燥困擾(干咳少痰、咽干舌燥),則飲百合麥冬茶。每天冷水洗臉洗鼻,能顯著增強呼吸道抵抗力,降低感冒風險。
行起居:早臥早起,動靜相宜
秋分時節晝夜等長,隨后夜漸長而晝漸短。早睡順應陰精收藏,早起助肺氣舒展,如此調整可有效預防秋季呼吸道疾病。
運動養生講究“收”而不“放”。選擇太極拳、散步等平緩項目,以周身微熱、尚未出汗為度。這樣既能調心養肺,又可保證陰精內斂,不耗陽氣。
晝夜溫差超過10℃時,需特別注意腰腹保暖。老人兒童建議采用“洋蔥式穿衣法”,方便根據溫度變化及時調整。
早秋養生藥膳三寶
百合銀耳羹:取百合15克、大棗5粒、銀耳20克,冰糖適量。此羹滋陰潤肺,對咽喉干痛效果顯著。
秋梨山楂湯:秋梨去皮切塊,與山楂同煮,最后兌入蜂蜜。此湯清心潤肺,能有效緩解熱咳痰黃。
蟲草老鴨煲:老鴨與蟲草同蒸約1.5小時。此方滋陰潤肺,特別適合肺腎兩虛、免疫力低下人群。
早秋飲食三忌
一忌寒涼瓜果。西瓜、黃瓜等寒性食物易傷脾胃,“秋瓜壞肚”的古訓值得重視。
二忌辛辣刺激。蔥、姜、蒜、韭菜等辛味食物會加重秋燥,影響肺臟養護。
三忌大補大熱。羊肉、狗肉等大熱食物在秋初炎熱未退時食用,反而容易上火。
順應自然,適時而食,早秋養生其實就藏在一粥一飯之間。當餐桌上擺滿當季的藕、梨、百合,起居間做到早睡早起、心平氣和,這個秋天,健康自然與你同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