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養生必吃8種食物
濕熱交加的小暑時節,吃對食物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。
小暑標志著盛夏正式開啟,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。此時氣溫高、濕度大,暑邪與濕邪交織,人們常感疲憊、口渴多汗、胸悶氣短。
飲食調理成為應對暑熱的關鍵,既要清熱解暑,又需健脾祛濕,同時避免過度寒涼損傷脾胃。
這里有8種時令養生食物,助你安然度夏。
1. 河蚌——空調族的護眼良品
長期待在空調房易誘發“干眼病”。中醫認為蚌肉能清熱解毒、滋陰明目。河蚌富含蛋白質、脂肪、鈣、磷、鐵和維生素A、B1、B2,是夏季優質蛋白來源。
水煮河蚌是最受歡迎的吃法之一,燒、烹、燉等烹飪方式也都能展現其鮮美。但需注意:河蚌性寒,脾胃虛寒或容易腹瀉的人群應謹慎食用。
2. 黃鱔——小暑時節的“賽人參”
民間素有“小暑黃鱔賽人參”的說法。此時鱔魚最為滋補肥美。中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,能補中益氣、強筋骨,還可預防夏季腹瀉和保護心血管。
安全食用有講究:黃鱔體內可能攜帶寄生蟲,爆炒幾下就出鍋的烹飪方式存在健康風險。必須徹底烹煮至熟透,避免寄生蟲感染引發發熱、厭食及皮下結節等癥狀。
3. 紅豆——養心利水的紅色珍寶
小暑養生重在養心。紅豆不僅能利水消腫,養心功效尤為突出。其富含的鐵質特別適合心血不足的女性,具有行氣補血之效。
挑選紅豆時,選擇表面偏赤色、粒緊飽滿、大小均勻的優質豆。變質的紅豆有酸臭味,食用易導致腹瀉。
4. 綠豆——清熱解暑的夏季經典
綠豆性味甘涼,是公認的清熱佳品。夏季人體出汗多,體液損失大,電解質平衡易被破壞,綠豆湯成為最理想的補充飲品。它能清暑益氣、止渴利尿,同時補充水分和無機鹽。
煮制技巧很重要:蓋上鍋蓋煮制,減少與氧氣接觸;煮沸10分鐘內的湯防暑效果最佳,此時多酚類抗氧化物質活性最高。
5. 生姜——冬吃蘿卜夏吃姜
“早上三片姜,賽過喝參湯”的諺語道出生姜的價值。小暑后人們食欲下降,生姜能促進消化吸收;貪涼吹空調易致風寒感冒,姜糖水可助驅逐體內寒氣。
食用注意:鮮姜洗凈即可切絲分片,削皮會降低整體功效。但陰虛火旺、目赤內熱及患有各類炎癥的人群不宜長期食用。
6. 蓮藕——安神助眠的夏季珍品
我國民間有“小暑吃藕”的傳統,清代咸豐年間藕就被定為御膳貢品。生藕清熱生津,熟藕益胃健脾,暑天吃藕還能安神助眠。
處理技巧:煮藕忌用鐵器,以免食物發黑;未切藕室溫可存一周,切過的藕需保鮮膜覆蓋切口,冷藏保存。
7. 新米——嘗新補氣的時令谷物
小暑有“食新”習俗,即嘗新米。民間認為“吃新”乃“吃辛”,是新陳代謝的象征。城市居民常將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,配以時令蔬菜。
烹飪要點:新米維生素和礦物質多存在于外層糊粉層和胚芽中。淘米不超過3次,避免用力搓洗,以防營養流失。但陳米需反復搓洗以減少黃曲霉毒素。
8. 芒果——熱帶水果中的維生素庫
農諺說“小暑吃芒果”,此時正是芒果最成熟美味的季節。芒果富含維生素,能滋潤肌膚,清腸胃,對暈車暈船有一定止吐作用。
食用提醒:芒果性熱,多食易上火,建議搭配涼茶。濕熱體質者應適量食用。
小暑飲食三大原則
清淡為主,七八分飽:選擇冬瓜、絲瓜、黃瓜等甘淡食物清熱化濕,避免肥甘厚味滋膩礙胃。
健脾祛濕是關鍵:增加蓮子、山藥、薏仁、陳皮等食材,幫助健脾燥濕。濕邪困表時,可用蘇葉、藿香等芳香醒脾。
忌過度貪涼:春夏養陽,避免過量寒涼食物導致寒濕困脾。脾胃虛弱者慎食綠豆、苦瓜等寒涼之物。
小暑時節,順應自然選擇當令食材,通過合理飲食調理身體,助你輕松應對炎炎夏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