末伏養生必吃五大黃金食材!健脾潤燥過秋冬
夏秋之交的飲食智慧,藏在五種天然食物的營養密碼里
明天就進入末伏了!作為三伏天的收官階段(8月14日-23日),此時正值夏秋轉捩點:白天暑氣未消,“秋老虎”發威,早晚卻已透出涼意,溫差可達10℃以上。這種“溫燥”氣候最易傷脾肺,引發口干咳嗽、消化不良等問題。
南京市中醫院營養科主任王挺指出:“末伏飲食需兼顧清熱與潤燥,通過食物橋梁平穩過渡到秋季。”以下5類食材經中西醫共同驗證,助你打好健康基礎——
一、紅棗:天然維生素庫
末伏吃棗的妙處在于:
調節夏秋交替期的陰陽失衡,緩解疲勞感
所含環磷酸腺苷直接增強心肌收縮力,應對“秋老虎”高溫
中醫認為紅色入心,提升上焦抵抗力
建議搭配:每日5-8顆蒸棗,或煮粥時加入,避免空腹食用刺激胃酸。
二、胡蘿卜:黏膜守護者
維持呼吸道黏膜完整性,降低秋季感冒風險
形成的抗氧化屏障可中和80%以上自由基
與動物油脂同食(如胡蘿卜炒肝)吸收率翻倍
末伏食用要點:蒸煮比生吃更利營養釋放,每日半根即可滿足VA需求。
三、核桃:腦力加油站
不飽和脂肪酸形成“天然保濕膜”,對抗秋燥引起的皮膚干裂
磷脂酰絲氨酸增強腦細胞活性,緩解“秋乏”昏沉
中醫認為可溫補腎陽,為冬藏蓄能
關鍵提示:每日2-3顆足矣,火烤核桃會破壞必需脂肪酸。
四、梨子:潤燥急先鋒
生津速度比普通水果快2倍,迅速緩解喉嚨干癢
果膠成分吸附腸道毒素,改善“苦夏”后的消化滯緩
中醫強調其養陰潤肺功效,預防秋咳
創新吃法:梨塊+銀耳+百合慢燉,潤燥效果提升50%(上海市八院中醫科周建華推薦方案)
五、山藥:脾胃救星
淀粉酶促進碳水化合物分解,解決夏季冷飲導致的消化不良
皂苷成分雙向調節免疫力,應對換季溫差
中醫證實其“健脾益胃、固腎益精”之功
處理技巧:蒸制時保留黏液,切片后米醋浸泡可防氧化變黑。
末伏飲食黃金法則
三宜原則:宜清補(鴨肉/魚肉)、宜健脾(小米/赤小豆)、宜潤燥(蜂蜜/蓮藕)
兩忌要點:忌西瓜等寒涼瓜果(傷脾陽)、忌麻辣火鍋(加重秋燥)
烹飪方式:多蒸煮燉,少煎炸烤,保留食材潤性
正如山西省中醫院賈曉玲醫師強調:“末伏養好脾肺,秋冬少受罪。”把握這10天關鍵期,用五種天然食材筑起健康屏障,迎接天高氣爽的秋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