處暑養(yǎng)生必吃八寶:滋陰潤燥正當時
夏末秋初的餐桌上,藏著應對季節(jié)轉換的養(yǎng)生密碼。
處暑節(jié)氣(今年在8月23日)標志著炎熱夏季正式落幕,涼爽秋季緩緩登場。這個氣溫由熱轉涼的過渡期,人體最易受到“秋燥”侵襲,出現(xiàn)口干舌燥、皮膚干癢、咳嗽咽痛等不適癥狀。
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(yī)醫(yī)院院長劉清泉強調,處暑后秋燥漸顯,潤燥養(yǎng)陰是此時最基本的養(yǎng)生原則。江蘇省中西醫(yī)結合醫(yī)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韓曉明同樣指出,處暑后氣候逐漸干燥,養(yǎng)生應以“滋陰潤燥”為宜,避免燥邪傷害。
處暑必吃八種養(yǎng)生食物
石榴:處暑時節(jié)正是石榴成熟季,民間素有“處暑石榴正開口”之說。石榴富含維生素C(每100克約含10毫克)和抗氧化成分,其酸性特質能有效生津止渴。對于秋季常見的咽喉干燥、煩渴癥狀有顯著緩解作用。但需注意,石榴果酸含量較高,過量食用可能刺激腸胃,建議每日食用量控制在半個到一個之間。
蓮藕:性寒味甘,生食可清熱潤肺,熟食則能養(yǎng)胃健脾。處暑時節(jié)食藕正符合中醫(yī)“燥則潤之”的原則。七孔藕(紅花藕)適合燉湯,九孔藕(白花藕)脆嫩多汁,最宜涼拌清炒。蓮藕中維生素C含量可達每100克含44毫克,同時富含膳食纖維,對改善秋燥引起的便秘頗有幫助。
鴨肉:民間素有處暑吃鴨的傳統(tǒng)。鴨肉性涼味甘,具有“滋五臟之陰,清虛勞之熱”的功效。相較于其他肉類,鴨肉的不飽和脂肪酸占比高達約60%,既能滋陰潤燥,又不會過于油膩。烹飪時搭配冬瓜、百合等食材,可增強其潤燥效果。
糯米:糯米性溫,歸脾胃經(jīng),特別適合處暑時節(jié)補益脾胃。對于脾虛體質人群(常見癥狀包括大便稀溏、容易乏力、空腹胃痛),一碗溫熱的糯米粥能顯著緩解胃部不適。糯米中支鏈淀粉含量高達95%以上,更易被人體消化吸收。
百合:中醫(yī)認為百合入心、肺經(jīng),是應對秋燥的明星食材。其黏液質能有效緩解呼吸道干燥癥狀。百合富含生物堿(約0.1%-0.2%)及多糖成分,具有潤肺止咳、寧心安神的雙重功效。陰虛體質人群在處暑時節(jié)食用尤為適宜。
葡萄:作為“水果之神”,葡萄性平味甘酸,入肺、脾、腎經(jīng)。處暑時節(jié)食用葡萄可補充身體所需水分和維生素(每100克含維生素C約10毫克),對抗“秋老虎”的燥熱。葡萄皮和籽中的白藜蘆醇等抗氧化物質含量豐富,建議洗凈后帶皮食用。
銀耳:被稱為“平民燕窩”的銀耳,富含植物性膠質蛋白(約60%-70%),其滋陰潤燥功效與燕窩相近。銀耳多糖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,特別適合處暑后預防呼吸道感染。與百合、蓮子搭配煮羹,效果更佳。
蜂蜜:天然蜂蜜中含有180多種物質,包括葡萄糖、果糖(占比約70%-80%)、多種酶類和礦物質。每天飲用一杯蜂蜜水,可有效緩解秋季常見的口干咽燥癥狀。蜂蜜還能促進胃腸蠕動,預防秋燥引起的便秘問題。
處暑養(yǎng)生食譜推薦
芝麻菠菜
鮮菠菜500克焯水后切段,加入鹽、香油、味精拌勻,撒上熟芝麻15克。這道涼菜具有補肝益腎功效,菠菜中豐富的維生素K(每100克含380微克)與芝麻中的鈣質(每100克含780毫克)協(xié)同作用,能增強骨骼健康。
百合蓮子湯
干百合100克與干蓮子75克浸泡后,加水煮沸轉文火煮40分鐘,加入冰糖75克調味。此湯安神養(yǎng)心效果顯著,特別適合處暑后睡眠不安的人群。蓮子中的生物堿(約0.1%)具有鎮(zhèn)靜作用,與百合配伍可增強養(yǎng)心安神功效。
蓮藕燉排骨
湖北蓮藕300克切塊,與排骨500克同燉。蓮藕的涼性與排骨的滋補性巧妙平衡,達到健脾潤燥而不傷津的效果。蓮藕中的黏液蛋白(約0.5%-1%)能與人體內的膽酸鹽結合,幫助減少脂類吸收。
冬瓜薏米老鴨湯
老鴨半只、冬瓜500克、薏米100克慢燉1.5小時。此方是應對“秋老虎”的理想選擇,兼具滋陰潤燥和清熱祛濕功效。冬瓜含水量高達96%,薏米中的薏苡仁酯(約0.2%)具有利水消腫作用。
百合蓮子銀耳羹
銀耳6克泡發(fā)后,與百合15克、蓮子12克同煮至粘稠,加冰糖調味。這道經(jīng)典藥膳能安神養(yǎng)心、健脾和胃。銀耳中的銀耳多糖(約60%-70%)可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,提高機體免疫力。
處暑時節(jié)飲食應遵循“少辛多酸”原則,減少辣椒、花椒、姜等辛散食物,增加葡萄、石榴等酸性水果攝入。同時避免過量食用冰淇淋、冰鎮(zhèn)水果等寒涼食品,防止損傷脾胃陽氣。
秋燥初起時,餐桌上的一碗潤湯、一盤時令鮮果,勝過入冬后的十全大補。 當季食材的自然饋贈,正悄然調和著夏秋交替時身體的微妙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