處暑養生全攻略:收好這份健康指南,輕松應對季節轉換
晝夜溫差加大,燥氣開始生成,順應時節調整生活習慣,處暑養生講究“收”與“潤”的智慧。
2025年8月22日,秋季第二個節氣——處暑如期而至。“處”即終止之意,標志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,涼爽的秋天即將到來。
此時節白天暑熱猶存,但早晚涼意漸濃,晝夜溫差顯著增大,人體對冷熱變化的適應能力面臨考驗。
雨量減少,燥氣開始生成,容易出現皮膚、口鼻干燥等不適,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特別強調,此時正是潤養身體的關鍵時期。夏秋轉換之際,合理調整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,成為健康度過季節更替的核心要義。
一、處暑節氣四大養生要點
1. 作息調整:早睡早起,增加睡眠
處暑時節,自然界陽氣趨向收斂,人體內陰陽之氣隨之轉換。繼續夏季晚睡習慣,容易導致氣虛乏力、精神萎靡。
建議晚上10點前入睡,早晨6點左右起床,順應陽氣收斂規律。睡眠時間應比夏季適度延長一小時,為身體補充能量。
午間小憩同樣關鍵,即使短暫閉目養神,也能顯著緩解秋乏。
2. 飲食調養:滋陰潤燥,少辛多酸
處暑飲食應以滋陰潤燥養肺氣為主,宜清淡溫和。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在衛健委發布會上指出,此時應減少攝入辛辣、發散食物,如姜、蔥、辣椒等。
可多食用湯粥及水分含量高的食物,如雪梨、甘蔗、山藥、百合等清熱潤燥之品。適當增加葡萄、山楂等酸味食物,有助于收斂浮火。
3. 運動原則:適度平緩,避免過量
初秋天氣轉涼,適量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,但過量運動會消耗陽氣。劇烈運動尤其傷身,應選擇早晚涼爽時段進行溫和鍛煉。
慢跑、太極拳、八段錦、散步等低強度活動最為適宜。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為度,切不可大汗淋漓,以免津液過度損耗。
4. 情志調養:安寧心神,收斂神氣
秋季萬物開始凋零,人們易產生悲秋情緒。在精神調養上,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,使神志安寧。
通過聽音樂、練習書法、釣魚等安神定志的活動,保持情緒穩定。避免情緒大起大落,讓心態保持平和狀態,順利適應季節轉換。
二、處暑飲食四大黃金原則
1. 吃酸不吃辣:收斂浮火
酸味食物能幫助收斂浮火,緩解秋燥。相較于辛辣食物易發散津液、加重干燥,葡萄、山楂、橘子等酸味水果成為更優選擇。
辛辣食物如辣椒、花椒、姜等應嚴格控制攝入量,燒烤煎炸類食品同樣需要限制。
2. 吃果不吃瓜:防寒護脾
瓜類多屬陰寒性質,過量食用易傷脾胃。處暑時節夏季濕氣尚存,貪涼飲冷會傷脾損胃生濕,增加胃腸道疾病風險。
蘋果、梨等秋季應季水果富含維生素和水分,既能補充津液,又不會過度寒涼傷脾。
3. 少食辛辣多清淡:緩解秋燥
飲食清淡是處暑時節的核心原則。油膩肉食會增加胃腸負擔,影響功能恢復。
多選擇粥水、湯品補充津液,避免秋燥加重。可用蓮子、芡實、薏米、冬瓜等健脾養胃的食藥材煲湯煮粥。
4. 吃熱不吃涼:保護脾胃
避免冰淇淋、冰鎮水果等大寒食品,會顯著損傷脾胃功能。溫熱食物有助于身體適應秋季氣候變化,保護脾胃陽氣。
脾胃虛寒人群更應慎食寒涼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。
三、處暑最養生的九大食物與推薦食譜
九大養生食物
梨:潤肺止咳、滋陰清熱,緩解秋燥效果顯著
蜂蜜:潤肺止咳、養顏美容,秋季養生佳品
百合:清熱潤燥,改善秋季干燥引起的咳嗽
鴨肉:性涼滋陰,秋季進補的優質蛋白質來源
蓮藕:生吃清熱潤肺,熟食養胃健脾
紅薯:富含膳食纖維,潤腸通便效果良好
南瓜:β-胡蘿卜素保護呼吸道黏膜,增強抵抗力
花生:滋養補益,提供優質植物蛋白和脂肪
核桃:不飽和脂肪酸潤燥補腦,增強記憶力
推薦養生食譜
芝麻菠菜:補肝益腎,開胸潤燥。菠菜焯水后拌入芝麻醬,簡單易做。
百合蓮子湯:安神養心,健脾和胃。取百合30克、蓮子30克,加水煮沸后小火慢燉30分鐘。
沙參粥:滋陰清熱、潤肺養胃。沙參15克與粳米同煮,適合干咳少痰人群。
石斛粥:適用于溫熱病后陰津耗傷。石斛10克煎汁與粳米煮粥,緩解心煩口渴癥狀。
處暑時節,自然界的變化直接影響人體健康。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睡眠,是應對秋乏的有效手段;合理搭配滋陰潤燥食物,能顯著緩解秋燥不適;適度運動則增強體質,改善身體機能。
切莫貪涼飲冷,專家們一致強調,腹部保暖尤為重要,夜間睡覺時蓋好腹部,避免寒氣入侵。
讓我們順應自然規律,在處暑的微風中調養身心,為秋冬季節的到來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,于季節流轉間盡享健康之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