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,意為冬季的完畢和春季的開端。在農歷中,立秋通常落在公歷的8月7日或8日。標記著冬季向春季的過渡。立秋的到來表示夏天行將完畢,秋天行將開端。
立秋是依據太陽抵達黃經135°時辰所確定的。陽歷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擺布是公歷上的立秋。
一、立秋的由來
立秋這個節氣最后的由來可以追溯到《周禮.天官.孟秋》中:“孟秋之月,其祀也,以定農燭,以滅蠓蟲,以積聚五谷,以為犧牲。”在現代,這個節氣標記著夏收秋種的開端,人們要開端收割夏天種植的莊稼,預備迎接行將到來的秋收歉收。因而,立秋在中國的農耕文明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位置。
二、立秋的故事
據傳,現代中國有一位神仙名叫張儀,他是個食物喜好者,喜歡研討美食。有一年的立秋日,張儀去山中采集食材時,忽然看到鳳凰在樹上停歇。他順勢取來鳳凰的巢穴,發現外面有一顆植物的種子,外形如真龍般。張儀將這顆種子帶回家中,用心培育,這顆植物居然長成了一個意味春季歉收的果實——柿子。
從此當前,柿子成為了立秋的意味,人們在立秋這一天會品味柿子,祈愿來年歉收。
立秋是冬季向春季過渡的節氣,每年陽歷8月7日或8日擺布。立秋標記著夏天的完畢,秋天的開端。依據傳說,立秋這一天自古以來被視為農事的重要節點,人們會慶賀和迎接春季的到來。傳說中,立秋和柿子有著一段神奇的故事,柿子成為了立秋的意味。立秋之際,人們可以品味柿子,祈愿歉收和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