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節是傳統的嚴重春祭節日,掃墓祭奠、緬懷祖先,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秀傳統,不只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、喚醒家族共同記憶,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。那么清明節是幾月幾日呢?上面來看看。
清明節是幾月幾日
2020年清明節是4月4號,農歷3月十二,正值星期六。在仲春與暮春之交,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,節氣是依照陰歷制定的,陰歷沒有閏年。
清明節吃什么
1.雞蛋
清明吃雞蛋,就好像端午節吃粽子、中秋吃月餅一樣重要,稱為吃“節蛋”。清明節吃個雞蛋,一整年都有好身體。在山東境內,至今有寒食煮雞蛋、鴨蛋、鵝蛋之俗。
2.青團子
清明時節,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習俗習氣。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“漿麥草”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,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,然后開端制造團子。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,在包餡時,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。團坯制好后,將它們入籠蒸熟,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平均地刷在團子的外表,這便半途而廢了。
3.清明飯
每逢清明節前夕,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采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,用來制造清明叛。常用的草藥有艾草、麻葉、雞矢藤、清明菜(白公翁)、薺菜、枸杞葉等。將需用草藥洗凈、去梗、煮熟,拌在事后滲透濾干的糯米(加過量大米)中,用碓皿番成飯團,添進紅糖搓勻,制成飯塊蒸熟即成。
4.艾粄(bǎn)
客家人有句老話,叫“清明前后吃艾粄,一年四季不生病”。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。首先是將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,放鍋中煮熟后撈起,瀝干水份,煮艾草的水要保存備用。然后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,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。艾草泥剁好后,用煮艾草的水,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。然后把預備好的芝麻、眉豆、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,再封口捏成圓形、長形等外形,放入鍋中隔水蒸15-20分鐘后即可出爐。
5.薄餅
廈門民諺有云“清明吃薄餅”,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后要聚在一同包薄餅吃。如今,閩南少數中央還保存這樣的習俗習氣。老廈門人卷薄餅時,普通喜歡在薄餅皮里放點酥了油的海苔、油煎的蛋絲,或抹一點辣醬等,卷后趁熱吃更有味道。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,預示著將使農苗興隆、六畜茁壯,有的地域還以為吃了包卷芹菜、韭菜的薄餅,會使人們更勤(芹)勞,生命更持久(韭),家業更興隆。
6.馓子(sǎn)
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。“馓子”為一油炸食品,香脆精巧,古時叫“寒具”。寒食節禁火寒食的習俗在我國大局部地域已不盛行,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歡。如今盛行于漢族地域的馓子有南南方的差別:南方馓子小氣瀟灑,以麥面為主料;北方馓子精巧細致,多以米面為主料。
7.大蔥和蛋餅
清明節,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蔥和蛋餅,寓意聰明機靈,這個風俗不斷延續至今。此外,舊時青島地域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,稱作“蒸小燕”,吃白面小雞和雞蛋。寓意小燕子來了,真正的春天到來了。清明這天晚上全家人必然要吃雞蛋和白面小雞,心明眼亮不抱病,很多先生要帶雞蛋給教師以表敬仰。
8.棗糕
棗糕又叫“子推餅”,南方一些中央用酵糟發面,夾棗蒸食。他們還習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,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,可以冷食,以留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崇高質量。糕就是谷物類,谷物類加上棗,契合春季養生增甘的目的,可以添加脾的功用來限制一下肝氣過火的往外張揚。
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理解到,2020年清明節是4月4號,農歷3月十二,正值星期六。此外還為大家引見了清明節吃什么,希望可以協助到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