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養生全攻略:吃好“五高”,做好十點,溫暖過冬
今年11月8日迎來立冬節氣。立冬過后,北風呼嘯、氣溫驟降、雪花紛飛的景象將逐漸成為常態。除了備好羽絨服、棉鞋等御寒裝備,科學調整飲食更是舒適過冬的關鍵。今天就來聊聊冬季飲食的“五高”原則和十大養生要點,助你溫暖滋補過寒冬。
一、 冬季飲食“五高”原則
足量優質蛋白
入冬后,適度增加畜禽肉、魚肉、雞蛋等高蛋白食物很有必要。原因在于,蛋白質所含能量的約30%會轉化為體熱散發,顯著高于碳水化合物(僅5%-6%)和脂肪(4%-5%)。因此,高蛋白食物是天然的“暖寶寶”。值得關注的是,紅肉和動物內臟還是鐵元素的優質來源。鐵元素參與合成血紅素,提升血液攜氧能力。缺鐵者常因組織供氧不足、產熱減少而格外怕冷。曾有美國研究讓女性身著泳裝進行耐寒測試,結果發現怕冷者多存在鐵質不足問題,補鐵后癥狀顯著改善。溫馨提醒:每日肉類攝入量建議控制在100克以內。
豐富B族維生素
B族維生素(如B1、B2、煙酸)在能量代謝中扮演著核心角色,適當補充能有效增強抗寒能力。
維生素B1: 燕麥等全谷物、堅果、瘦豬肉及動物內臟中含量豐富。
維生素B2: 動物肝臟、蛋黃、奶制品、菠菜、韭菜、油菜、花椰菜等是良好來源。
煙酸(尼克酸): 在全麥制品、糙米、豆類、芝麻、花生、香菇、雞肉、瘦肉、魚及綠葉菜中含量較高。
重視維生素D補充
維生素D缺乏不僅損害骨骼健康,還會顯著降低免疫力,增加感冒等感染性疾病風險。陽光照射是人體獲取維生素D的主要途徑。然而冬季光照不足、穿著厚重,極易導致維生素D缺乏,此時膳食補充尤為重要。動物內臟、蛋黃、香菇、全脂奶等食物富含維生素D。
保證碘元素攝入
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關鍵原料。甲狀腺激素調控人體新陳代謝速率,影響生長發育及神經肌肉功能。它能促進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轉化為能量,是重要的御寒激素。缺碘會導致甲狀腺激素合成不足,御寒能力自然下降。海帶、紫菜、海魚等海洋食品是碘元素的天然寶庫。
巧用溫熱香辛料
寒冷冬日,適量使用香辛料不僅能增添風味,更能幫助身體抵御寒氣。
辣椒: 其中的辣椒素具有產熱潛力,能促進血液循環,改善怕冷和凍傷。
肉桂: 美國農業部研究發現,飲食中加入肉桂可提升新陳代謝,促進產熱。
生姜: 姜中的揮發油能加快血液循環、興奮神經,帶來全身溫暖感。因此,冬季烹調不妨多放些辣椒、肉桂、姜等香辛料。
二、 立冬養生十大要點
足量飲水
冬季出汗排尿減少,但大腦及身體細胞正常運作仍需水分支持。建議每日飲水量維持在2000~3000毫升。
適度運動出汗
冬季養生需適當活動筋骨,微微出汗即可。跑步、做操等運動以身體微熱、似有汗出為佳。過度出汗反泄陽氣,違背冬季陽氣應伏藏的自然規律。
重點預防疾病
寒冷氣候易誘發或加重慢性病。務必注意防寒保暖,尤其防范大風降溫。備好急救藥品,加強耐寒鍛煉,提升抵抗力,預防呼吸道疾病。
積極調適情緒
冬季易使人情緒低落。對抗良方是選擇適合自身體質的運動,如慢跑、滑冰、跳舞、打球等,這些活動是驅散煩悶、調養精神的良藥。
保證充足睡眠
“早睡養陽氣,晚起固陰精”。保證充足睡眠利于陽氣潛藏、陰精蓄積,立冬后起居切記“養藏”之道。
科學合理進補
冬季進補需因人而異:
陽氣偏虛者:可選羊肉、狗肉、雞肉。
氣血雙虧者:宜用鵝肉、鴨肉、烏雞。
不宜生冷燥熱者:可選枸杞子、紅棗、木耳、黑芝麻、核桃肉。
藥補務必遵醫囑,一人一方。進補前可先食用紅棗燉牛肉、花生仁加紅糖,或生姜大棗牛肉湯調理脾胃。
精心呵護雙腳
冬季養腳即養身。建議:
每日堅持溫熱水泡腳,并按摩刺激腳部穴位(足底有60多個穴位)。
每天步行半小時以上,活動雙腳。
早晚搓揉腳心,促進血液循環。
重復項已合并(原8、9點)
重復項已合并(原10點)
重復項已合并(原10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