處暑時節防"秋燥":養生專家支招應對干燥季
8月23日處暑到,"秋燥"來襲需警惕
8月23日迎來處暑節氣。這個時節,有一種現象特別需要大家注意——那就是"秋燥"。養生專家提醒,處暑期間氣候干燥,公眾在加強鍛煉的同時,飲食調理也至關重要。
"秋燥"癥狀別忽視,身體信號要讀懂
處暑一到,不少人會明顯感覺不適:皮膚緊繃得甚至起皮脫屑,頭發干枯沒光澤,頭皮屑變多,嘴唇干裂,鼻子喉嚨像冒火,大便也干結難解。這些信號,正是典型的"秋燥"表現。
養生專家張東生解釋道,這種干燥不適主要由氣候因素引發。處暑時節的"秋燥"屬于溫燥類型,若發展成病癥,常表現為咳嗽少痰、咽喉干澀、手足心發熱等。值得注意的是,某些疾病如支氣管擴張、肺結核等,在"秋燥"影響下復發或加重的風險顯著提升。因此,積極預防"秋燥"成為處暑保健的關鍵環節。
增強體質是根本,睡眠運動雙管齊下
如何有效抵御"秋燥"?首要任務是系統性增強身體素質。確保充足且高質量的睡眠至關重要——它能消除疲勞,讓大腦和身體充分休息。尤為關鍵的是,睡眠還能促進機體生成更多抗原抗體,從而顯著提升抵抗力。
其次,晨練不可少。養生專家建議:醒來后別急著下床,先在床上練習叩齒、咽津等養生動作,再到室外進行體育鍛煉。這樣的晨間養生流程,對適應秋季收斂之氣大有裨益。
精神調養莫輕視,平和心態養身心
預防"秋燥",精神調養同樣重要。專家強調,應盡可能保持平和心境對待事物,這有助于人體順應秋季"收斂"的特性。相較于單純依賴藥物調理,這種由內而外的調適往往效果更持久。
飲食調理有講究,辛辣煎炸要少碰
在飲食方面,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給出具體建議:為防"秋燥",務必減少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的攝入。辣椒、花椒、桂皮、生姜、蔥及酒類都應少吃,特別是生姜更要控制。
果蔬補水是主力,均衡攝入效果佳
應多選擇新鮮蔬果。多數蔬菜水果性味寒涼,不僅能生津潤燥、清熱通便,其高達80%-95%的含水量更能直接緩解干燥。這些天然食物富含維生素C、B族維生素、礦物質及膳食纖維,能有效改善燥氣帶來的負面影響。但需注意:新鮮果蔬雖好,每日攝入量維持在400-500克為佳,過量反而可能傷脾胃。
飲水保濕不可缺,肺臟滋潤是重點
此外,足量飲水是基礎保障。保持呼吸道和肺臟的正常濕潤度,每日飲水量建議達到1500-1700毫升。與依賴加濕器等外部手段相比,這種由內而外的水分補充更能從根源上緩解秋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