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補氣寶典:6味藥材+7種食材的科學搭配
中醫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,其價值日益受到現代人的重視。正因如此,各大衛視紛紛推出養生節目,旨在普及中藥養生的智慧,幫助大眾掌握強健體魄的方法。其中,“氣”作為中醫理論的核心概念,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。
中醫所說的“氣”,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。它系統性地推動臟腑運行,提供防御屏障,維持體溫,并固攝體內精微物質。當人體出現“氣虛”時,尤其在冬季,表現尤為明顯:易患感冒、畏寒怕冷。不僅如此,呼吸急促、胸悶、消化不良、咳嗽、胃下垂乃至月經不調等問題,都可能與氣虛相關。因此,科學補氣勢在必行!
六大補氣中藥詳解
太子參
此藥擅長補益肺脾之氣,促進津液生成。對于脾氣虛弱導致的食欲不振、疲倦乏力、小兒消瘦;肺氣不足引發的咳嗽、自汗、心悸,以及津液虧損的口渴和病后氣陰兩虛等癥,均有良好效果。
西洋參
西洋參兼具補氣養陰與清火生津之效。肺虛勞嗽、久咳、喘咳、咯血、聲音嘶啞等癥尤為適用。激烈運動后出現的疲勞乏力、大汗虛脫者服用,能顯著改善狀態。
黨參
黨參的核心功效在于補中益氣、生津養血。它廣泛用于氣虛引起的乏力、氣短、心悸、食欲差、大便稀溏;氣津兩傷的口渴;以及氣血兩虛所致的面色萎黃、頭暈目眩等癥。病后體虛和營養不良人群也常選用。
白術
白術以補氣健脾見長,兼具燥濕利水、止汗安胎之功。適用于脾氣虛弱的食少、便溏、倦怠少氣、自汗;水濕內停的痰飲、水腫;以及妊娠期脾虛氣弱導致的胎動不安、足部浮腫等狀況。
人參
人參被譽為大補元氣之品,具備強效滋補特性,有助于延緩衰老。久病體虛、心悸心慌、四肢冰冷、氣短、虛脫、心衰、神經衰弱等癥候,服用人參可促進康復。研究顯示,它還能顯著提升免疫功能。
黃芪
黃芪主司補氣升陽,兼有益精固護體表、消退水腫之效。自汗、盜汗、浮腫、內傷勞倦、脾虛泄瀉、脫肛及一切氣血衰弱之癥皆可應用。但需注意,高熱、大渴、便秘等實熱證患者應忌用。
日常食材中的補氣能手
除了藥材,日常飲食中也不乏補氣佳品:
菌類
食用菌堪稱營養寶庫:高蛋白、無淀粉、低脂肪、零膽固醇、富含多種氨基酸(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)、低糖、高膳食纖維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種類繁多。因此享有“上帝食品”、“長壽食品”的美譽。
土豆
土豆富含鉀、鈣、鐵、鎂等人體必需微量元素。相較于許多根莖類蔬菜,其補益胃氣的效果更為溫和顯著。此外,它還能益氣解毒、潤腸通便、輔助降脂減肥、活血消腫、強身健體并具美容抗衰作用。
香菇
香菇被譽為“植物皇后”、“素中之葷”。常食可有效調理氣血虧虛,改善經常性的疲乏無力感。
小米
小米健脾和胃的功效突出。尤為適合脾胃虛弱人群的,當屬小米粥熬好后表面凝結的那層“粥油”(粥皮),它能有效保護胃黏膜,輔助防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。其維生素B1和無機鹽含量,顯著高于普通大米。
山藥
山藥性質平和,不燥不熱,能同時補益肺、脾、腎三臟。各種體質人群均可適度食用,不易引起腹脹、便秘等不適。
板栗
板栗可健脾益氣、強健腎與筋骨、延緩衰老。其含有的多不飽和脂肪酸、維生素、礦物質和膳食纖維,有助于降低高血壓、冠心病的發病風險。
花生
花生補中益氣的效果良好,兼能補脾益肺。對于氣虛同時伴有肺虛或脾虛者更為適宜。最佳食用方式推薦水煮花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