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健脾益氣四款經典養生食譜,增強脾胃動力安然度夏
暑熱交蒸的季節里,一碗溫補養胃的湯羹,是中國人應對苦夏的飲食智慧。
中醫理論強調,夏季人體消耗顯著增大,需加強脾的運化功能以持續吸收食物營養。同時,大量冷飲和瓜果攝入易損傷脾胃,導致“苦夏”現象——表現為食欲減退、精神萎靡和持續性乏力。
臨床觀察表明,通過健脾益氣可改善約85%夏季消化不良癥狀,有效促進食欲提升與精力恢復。夏季健脾不僅能緩解當下不適,更為秋冬健康打下堅實基礎。
下面四款經典養生膳食,嚴格遵循中醫健脾益氣理論,助您安然度夏。
蓮子豬肚:雙重滋補的脾胃守護者
豬肚性溫,傳統醫學認為其具補虛損、健脾胃的特效,對脾胃虛寒導致的食欲不振、腹脹有明確改善作用。蓮子則能養心益腎,鎮靜安神,二者搭配形成絕佳滋補組合。
原料:豬肚1個,蓮子肉50克,香油、精鹽、生姜、蔥、蒜各適量。
制作:
豬肚徹底清洗去除黏液,蓮子去心后用清水浸泡30分鐘
將泡發的蓮子填入豬肚,用食品級棉線縫合開口
燉鍋中加足量清水,放入豬肚大火煮沸后轉小火慢燉2小時
撈出豬肚自然冷卻后切細絲,蓮子鋪于盤底
將肚絲與香油、精鹽及切碎的蔥姜蒜末拌勻即可
功效:此配伍實現益氣補虛與健脾益胃的雙重效果。豬肚的溫補特性配合蓮子的安神作用,尤其適合夏夜睡眠質量下降人群。
營養師提示:夏季護脾可每日晨起仰臥,以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腹部20次,促進脾胃運化功能。
鯽魚黃芪湯:提升中氣的經典配方
中醫理論中,鯽魚富含優質蛋白質且具健脾利濕特性,配合黃芪的補氣升陽功效,形成經典組合。現代營養分析顯示,每200克鯽魚提供優質蛋白約35克,且含豐富不飽和脂肪酸。
原料:鮮鯽魚200克,黃芪20克,炒枳殼12克,生姜、細蔥、味精、精鹽各適量。
制作:
鯽魚去鱗去腮后清除內臟,沖洗干凈備用
黃芪切片,與枳殼共置紗布袋中扎緊
砂鍋內放入藥袋,加水800毫升煮沸后轉文火煎煮30分鐘
放入鯽魚同煮15分鐘,魚肉變白時撈出藥袋
加入姜末、蔥花,精鹽及微量味精調味即可
功效:此湯顯著補中益氣、升舉內臟。黃芪的補氣功效與枳殼的理氣作用協同,改善中氣下陷導致的臟器下垂癥狀,對久坐人群的腰腹墜脹感有緩解作用。
夏季飲食三原則:宜清淡易消化,忌生冷油膩;宜補水潤燥,忌過度貪涼;宜苦辛酸咸,忌過甜膩。
黨參粥:溫和補氣的晨間能量源
黨參被歷代醫家視為平補佳品,其補氣功效與人參相近而藥性更為平和。粳米則提供基礎能量物質,二者熬煮后形成易吸收的滋補流食。
原料:黨參10-15克,粳米100克,紅糖適量。
制作:
黨參切薄片后用溫水浸泡2小時至軟化
粳米淘凈后與黨參及浸泡液同入砂鍋
添加清水600毫升,大火煮沸后轉文火慢熬
熬煮40分鐘后觀察粥油形成,米粒開花
加入紅糖15克攪拌至溶解即可關火
功效:此粥方補中益氣、養血生津效果顯著。晨起空腹食用可提升全天能量利用效率,改善夏季特有的倦怠感,對氣陰兩虛型疲勞尤為有效。
藥食同源智慧:夏季可多用茯苓、蓮子、百合等藥食同源材料,既養心安神又健脾祛濕。
赤小豆粥:三效合一的祛濕良方
赤小豆被《本草綱目》列為利水要藥,其祛濕功效在潮濕季節尤為珍貴。與粳米配伍后,既避免利水過度傷陰,又強化健脾基礎功能。
原料:赤小豆30-50克,粳米50克,白砂糖適量。
制作:
赤小豆提前浸泡3小時至豆皮舒展
砂鍋中放入赤小豆加水500毫升,武火煮至豆裂開
加入洗凈粳米,轉文火熬煮30分鐘
待米粒開花、粥體稠滑時加入白糖
攪勻后加蓋燜5分鐘即可食用
功效:此方健脾胃、利小便、消水腫三效合一。赤小豆的利水功效配合粳米的護胃特性,特別適合梅雨季出現的肢體浮腫和便溏癥狀。可作為晚餐主食替代,避免夜間濕氣滯留。
夏季祛濕關鍵:當空氣濕度超過70%時,人體排濕能力下降,需通過飲食輔助祛濕。赤小豆、薏苡仁、白扁豆等均為祛濕良品。
中醫養生強調“順時調攝”,夏季健脾益氣需順應氣候特點。這四款膳食嚴格遵循中醫理論配伍原則,將藥物功效與食物營養有機結合。
清晨食用黨參粥補充能量,午間用蓮子豬肚調理脾胃,傍晚以赤小豆粥祛除濕氣,而鯽魚黃芪湯則適合作為周末調補——如此形成完整的夏季養脾膳食方案。
脾胃為后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在消耗增大的夏季,科學養護脾胃功能,正是中國人順應自然、天人合一的養生智慧結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