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祛暑濕,三大藥材煲湯指南!這樣搭配效果翻倍
小暑節氣:濕熱交加,養生重在祛濕健脾
7月7日小暑至,盛夏正式開啟。此時氣溫攀升、雨水增多,濕熱交織成為典型氣候特征。人體易受“暑濕”侵襲,引發肢體困重、食欲不振、煩躁失眠等問題,甚至誘發胃腸疾病、皮膚痤瘡、血壓波動等。廣州市中醫專家指出,小暑飲食需遵循 “清淡調養、兼顧心脾” 原則,推薦以雞骨草、葛根、荷葉三大藥材入湯,針對性化解暑濕之邪。
一、雞骨草:利濕退黃,疏肝解毒
性味功效:味甘微苦,性涼,歸心、肺、肝經,顯著促進濕熱代謝,兼能疏肝止痛。現代研究證實其含皂苷、黃酮類物質,可系統性調節免疫功能,尤宜濕熱地區夏季養生。
推薦湯方:雞骨草瘦肉湯
食材:豬瘦肉300克、雞骨草30克、蜜棗15克
步驟:
瘦肉焯水去腥,雞骨草浸泡1小時;
所有材料入煲,加水煮沸后轉小火慢燉1.5小時;
加鹽調味即成。
作用:
解毒利濕,緩解尿黃、口干苦等濕熱癥狀;
增強免疫力,輔助預防泌尿系統感染。
禁忌:虛寒體質者慎用(易加重畏寒、腹瀉)。
二、葛根:解肌生津,退熱止瀉
性味功效:性涼味甘辛,入脾胃經,高效解表退熱,緩解暑熱煩渴。其丙酮提取物可快速調節體溫中樞,對暑天發熱、腹瀉有明確改善作用。
推薦湯方:葛根綠豆脊骨湯
食材:豬脊骨500克、葛根300克、綠豆50克、蜜棗15克
步驟:
脊骨焯水,葛根切塊,綠豆浸泡1小時;
武火煮沸后轉文火煲2小時,加鹽調味。
作用:
生津止渴,改善煙酒過量導致的咽干口苦;
清熱解毒,輔助調理痤瘡、皮膚瘡毒;
醒酒除煩,降低暑熱引發的心悸風險。
三、荷葉:升清降濁,散瘀止血
性味功效:性平味苦澀,歸肝脾經,雙向調節水液代謝——既祛暑濕,又升發脾胃清氣。鮮品清熱效果優于干品,尤適暑熱頭昏、食欲不振者。
推薦湯方:蓮蓬荷葉煲雞湯
食材:老光雞1只、蓮蓬30克、鮮荷葉20克、紅棗15克
步驟:
雞塊洗凈,蓮蓬、荷葉浸泡1小時;
所有材料慢火煲2小時,加鹽調味。
作用:
消暑利濕,緩解水腫、瀉痢;
健脾升陽,改善暑天腹脹、食少;
涼血散瘀,輔助預防暑熱性出血。
小暑湯飲的搭配科學
地域適配:
北方偏燥熱:宜葛根湯生津退熱;
南方多潮濕:優先雞骨草、荷葉湯祛濕。
體質禁忌:
苦寒藥材(如雞骨草)不適于虛寒體質;
葛根升散,氣虛汗多者需減量。
協同增效:
綠豆配葛根:加速酒精代謝(解酒毒);
蓮蓬配荷葉:提升止血化瘀效力。
小貼士:小暑飲食可搭配“三瓜”——苦瓜(瀉火)、冬瓜(利尿)、西瓜(生津),與藥材湯飲形成“清補合力”。但需注意:西瓜寒涼,糖尿病人群攝入量需控制在200克/日以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