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地利人事日相催,冬至陽生春又來”冬至是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,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。那么大家曉得冬至是什么意思嗎?一同來看看吧。
冬至是什么意思
冬至表示冰冷的冬天降臨。冬至時,太陽黃經為270°。冬至這一天,陽光簡直直射南回歸線,我們北半球白天最短,黑夜最長,開端進入數九寒天。地理學上規則這一天是北半球夏季的開端。而冬至當前,陽光直射地位逐步向北挪動,北半球的白晝就逐步長了,諺云:吃了冬至面,一天長一線。
冬至的來歷和習俗
冬至的來歷
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,中國就曾經用土圭不雅測太陽,測定出了冬至,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,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。殷周時期,規則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,冬至節相當于春節。后來施行夏歷。但冬至不斷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,稱之為“亞歲”。人們最早過冬至節是為了慶賀新的一年的到來。古人以為自冬至起,天地陽氣開端興作漸強,代表下一個循環開端,是大吉之日。因而,后來普通春節時期的祭祖、家庭聚餐等風俗,也往往呈現在冬至。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
冬至的習俗
一、冬至三候
一候蚯蚓結: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,此時陽氣雖已生長,但陰氣依然非常強盛,土中的蚯蚓依然伸直著身體。
二候麋角解:麋與鹿同科,卻陰陽不同,古人以為麋的角朝后生,所以為陰,而冬至一陽生,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。
三候水泉動:由于陽氣初生,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活動并且溫熱。
二、冬至民俗
1.祭奠
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,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,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。明、清兩代,皇帝均有祭天大典,謂之“冬至郊天”。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典禮,并且還要相互投刺恭喜,就像除夕一樣。
2.祈福
《周禮春官·神仕》:“以冬日至,致天神人鬼。”目的在于祈求與消弭國中的疫疾,增加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。
3.賀冬
《后漢書禮儀》:“冬至前后,小人安身靜體,百官絕事。”還要挑選“能之士”,鼓瑟吹笙,奏“黃鐘之律”,以示慶祝。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,親朋各以美食相贈,互相訪問,歡樂地過一個“安身靜體”的節日。
下面就是為大家引見的冬至是什么意思相關知識,此外還引見了冬至的來歷和習俗,希望可以協助到大家,祝你生活愉快,身體安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