掃墓祭祖是我們罕見的清明節風俗活動,還有清明踏青也是清明節的嚴重特征之一,清明的節日風俗有很多,不限于這兩種,只是我們習以為常了這些風俗,所以最先想到和記得的也是這些。那么,清明節的風俗有哪些呢?
清明節的風俗
1.祭祖掃墓
祭祖掃墓是清明節嚴重的典禮之一,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風俗,用來懷念逝去的親人和祭奠血脈相承的先祖,曾有人說“棠梨花映白楊樹,盡是生死分手處”,這應該就是祭祖掃墓最好的寫照了吧。
2.踏青
又叫春游。古時叫探春、尋春等。三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四處出現一派活力勃勃的現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光陰。我國官方臨時堅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氣。
3.蕩秋千
這是我國現代清明節的風俗。人們最早稱之為千秋,為了避皇家的忌諱,便改名為秋千。蕩秋千不只可以熏陶性格,還有助于增進人們的安康,培育孩子們英勇的肉體,至今仍為小孩子們所喜歡。
4.禁火寒食
原為寒食節的風俗,后因寒食與清明逐步合二為一,而有此風俗,在中國現代神社之中有終年不滅的火壇,每一年都要停止滅舊迎新的祭奠典禮,被稱作“改火”,在這段工夫禁煙火,只能寒食,也是寒食節的由來。
5.插柳
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工夫,官方有折柳、戴柳、插柳的風俗。人們踏青時隨手折下幾枝柳條,可拿在手中把玩,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,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、屋檐上。插柳的風俗與防止疫病有關。唐人以為在河邊祭奠時,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損傷。宋元當前,人們踏青歸來,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防止蟲疫。
6.蹴鞠
鞠一種皮球,球皮用皮革做成,球內用毛塞緊。蹴鞠,就是用足去踢球。這是現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歡的一種游戲。相傳是黃帝創造的,最后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。
7.放風箏
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歡的活動。每逢清明時節,人們不只白晝放,夜間也放。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黑色的小燈籠,象閃爍的明星,被稱為“神燈”。過來,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,便剪斷牽線,聽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南地北,聽說這樣能除病消災,給本人帶來好運。
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風俗的相關內容,希望可以協助到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