昔日霜降,是秋天的最初節氣,它的呈現意味著大家馬上就進入冬天了。官方有諺語“霜降一過百草枯”,一過霜降天氣更涼、更燥了,人體邪氣更容易被侵襲,此時養生尤其要注重養好五臟之氣。
俗話說“人活一口吻”,西醫以為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的最根本物質,是一種能量。氣缺乏,輕則容易抱病,重則危及安康。
人之終身,一氣罷了
西醫以為:“氣為萬物之資始,非此氣則萬物缺乏以長養,非此氣則人類缺乏以生息,人稟氣而生,含氣而長,人之終身,一氣罷了。”意思是,人和萬物一樣,都是氣的產物,氣是生命的根源。
西醫提示,養生先養氣至關重要,養好五臟之氣方可短命!
1、養心氣——慢養心
西醫專家引見,五臟之氣中,心氣是最重要的。心氣維持著心臟功用的正常,讓脈象弛緩無力,節律調勻,面色蒼白光澤。心氣虛時,人會呈現心慌、乏力、自汗等癥狀。
保養辦法:想要養心氣,“慢上去”才最重要。《黃帝內經》記載,人體經脈之氣一晝夜內運轉50次,每運轉一次氣味共270息(一呼一吸為1息),所以算上去,人均勻一呼一吸所需求的工夫約為6.4秒。
可是由于古代人生活節拍放慢,人們一呼一吸均勻只要3.33秒,工夫延長了近一半。過快的呼吸不利于養心氣,因而要學會慢養生、慢養心。
2、養脾氣——單舉手臂
脾胃之氣擔任運化水谷、運化水濕。只要脾氣健運,消化吸收功用才干健全。脾氣缺乏,容易肢體倦怠、神疲憊力、少氣懶言,形體消瘦或瘦削浮腫、舌苔淡白。
保養辦法:單舉手臂對脾氣有很好的調理作用,這個舉措源于八段錦,在宋代的時分就已傳播于世。
詳細做法是:自然站立,兩膝輕輕彎曲,兩手捧在小腹前,掌心向上;然后左手翻掌經過胸前往上舉,右手翻掌向右胯旁下按,兩掌一上一下撐開,同時兩腿站直,把整個身體拉伸開;略停兩秒后,兩手原路前往,重新合于小腹前,全身抓緊;然后換為單舉右手,反復30次。
3、養肝氣——閉目養神
肝氣宜堅持柔和酣暢,才干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用。西醫典籍《靈樞.脈度》記載:“肝氣通于目,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。”因而,養肝氣和眼睛有關。
保養辦法:眼皮就比如肝臟任務和休息的開關,人只需閉上眼或許一睡著,肝臟就開端休整,發揚其藏血之功。因而,傳統養生十分強調閉眼養肝,不論是閉目養神、日間小憩還是夜間按時睡眠,都是很好的養肝氣辦法。
4、養肺氣——展肩擴胸
肺是一切臟器中最柔嫩的,保養以宣散為主。肺氣缺乏會惹起咳嗽、水腫、便秘等不適癥狀,有些人弱不由風,容易感冒,就是肺氣缺乏。
保養辦法:模擬拉弓射箭的舉措可引動肺經,宣散肺之濁氣,加強肺的生理功用。
詳細做法是:兩掌合抱于胸前,然后左手變八字掌,右手像拉弓一樣變勾手,同時向擺布兩側程度分開;左臂伸展,右臂屈肘,就像古人開弓射箭一樣,稍停兩秒;接上去兩手均變掌,兩臂側平舉,然后合于胸前,再換右手做另一側,反復30次。
5、養腎氣——勤踮腳尖
腎氣指的是腎臟的功用活動,腎氣缺乏時,會呈現腰膝酸軟、頸背部酸痛、頭發枯槁發白、黑眼圈等。很多上了年歲的人,腎氣缺乏的時分容易肉體萎靡,老是睡不醒。
保養辦法:在傳統健身運動八段錦中,“面前七顛百病消”一式就強調了踮腳尖的好處。從經絡的循行來看,足三陰經(即脾經、肝經和腎經)都經過足內側,踮起腳尖可疏浚足三陰經、馭氣下行,從而改善腎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