處暑養生全攻略:潤燥養肺正當時
秋燥來襲,滋陰潤肺正當時。
四季輪轉,人體內陰陽之氣隨之轉換。處暑后進入干燥的秋冬季節,此時養生應以斂神、降氣、潤燥、抑肺扶肝為主。飲食上宜遵循“增酸減辛”原則,適當多吃酸味果蔬,減少辛辣發散之品。
大同市第五人民醫院專家指出,處暑時節養生要注意以養陰、清熱、潤燥為重。此時空氣濕度普遍降至40%-50% 左右,相較于夏季70%以上的濕度顯著降低,人體容易出現口干、唇干、鼻干等“秋燥”癥狀。
01 處暑飲食原則
處暑后飲食需注重“滋陰潤燥”,避免燥邪傷害。養生專家建議采用“少辛多酸”的飲食策略。
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韓曉明強調,處暑后應多食酸甘、質潤之品,如芝麻、糯米、蜂蜜、枇杷、秋梨等。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則推薦銀耳、百合、蓮子、麥冬等清熱潤燥食材。
值得注意的是,西瓜這類大寒瓜果要逐步減少食用,可適當選擇綠豆湯作為過渡。國家衛健委專家劉清泉建議,此時應控制食物總攝入量,做到“八分飽”,避免加重腸胃負擔。
02 處暑養生食譜
麥冬粥
麥冬30克配粳米100克,加冰糖適量。麥冬先煎取藥汁150毫升,再加適量水與粳米同煮成粥。此粥具有潤肺養陰的功效,特別適合秋季干咳人群。
百合蓮子湯
干百合100克、干蓮子75克,加冰糖75克燉煮。百合需提前浸水一夜,蓮子浸泡4小時。此湯有安神養心、健脾和胃之效,能顯著改善秋季失眠多夢癥狀。
菠蘿炒鴨
取菠蘿300克、鴨肉750克。鴨肉性甘咸平,入胃腎經,滋陰補血效果顯著。這道菜將水果的酸甜與肉類的溫補完美結合。
黃精煨肘
黃精9克、黨參9克、大棗5枚、豬肘500克。黃精切薄片,黨參切短節裝入紗布袋。此藥膳能補中益氣,改善秋季疲勞狀態。
芝麻黑豆煲泥鰍
泥鰍500克配黑豆50克、黑芝麻50克。此湯有補腎益精功效,特別適合中老年人秋季腰膝酸軟癥狀。
03 五大養生水果
葡萄
葡萄含豐富維生素C、膳食纖維及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質。研究顯示,其白藜蘆醇含量達到2.9-7.7mg/kg,具有顯著抗氧化、抗炎作用。吃葡萄時建議連皮食用,可獲取更多營養成分。
梨
梨有“天然礦泉水”之稱,水分含量高達85%以上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梨可“潤肺良心、消痰降火”。飯前吃梨有助于控制食欲,其能量與蘋果相當。
蘋果
蘋果富含維C、維E及多酚類物質。其含鈣量比一般水果高30%-50%,每100克蘋果含鈣約14毫克。最新研究發現,常吃蘋果能使慢性支氣管炎發作頻率降低15%-22%。
石榴
石榴含花青素和紅石榴多酚兩大抗氧化成分,維生素C含量達每百克10毫克。石榴性溫,具有生津止渴功效,特別適合口干舌燥人群。
山楂
山楂維生素C含量突出,每100克高達89毫克,相當于胡蘿卜的7-8倍。其含有的脂肪酶能促進脂肪分解,起到消食積、助消化作用,堪稱“天然健胃消食片”。
04 處暑養生注意事項
起居調整
處暑后應早睡早起,最好比夏季多睡一小時。建議晚上10點前入睡,中午適當小憩半小時。水利部離退休干部局提示,即使睡不著,閉目養神也有益處。
適度保暖
遵循“春捂秋凍”原則,不宜過早增加厚衣物。但需特別注意腹部保暖,夜間睡覺時腹部要蓋薄被。老年朋友可準備背心,保證核心區域溫度。
環境調節
白天只要室溫不高就不宜開空調,應多開窗通風,讓秋風滌蕩房內濕濁之氣。保持室內空氣流通,能有效預防秋季呼吸道疾病。
運動方式
處暑時節運動量可較夏天適當加大,但應避免劇烈運動。推薦選擇慢跑、太極拳、八段錦等溫和項目。浙江氣象局建議,運動時間宜安排在早晚涼爽時段,每次30分鐘左右即可。
腸胃防護
處暑后是腸胃病高發期,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。避免食用生冷食物,尤其是冰淇淋和冰鎮水果。老年朋友更應遠離冷水、冷飲等寒涼之物。
處暑后養生重在平衡。長沙市婦幼保健院中醫科主任劉奇英指出,南方地區濕熱仍重,應注重養脾化濕;北方地區則需側重養肺潤燥。
無論身處何地,每天吃一兩個梨或葡萄,都能有效緩解秋燥。老年朋友不妨嘗試銀耳雪梨湯,其潤燥效果經臨床驗證達78%以上。順應時節調整生活,這個秋天,身體會回報你意想不到的舒適與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