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時節(jié)18種傳統(tǒng)美食盤點:從青團到潤餅,一口咬住春天的味道
清明食俗跨越千年,一口青團咬住江南春色,一把馓子嚼出南北風味,在舌尖上延續(xù)著中國人特有的時令記憶。
2025年4月4日至6日,我們將迎來清明小長假。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清明不僅是祭祖掃墓的日子,更承載著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。
一方水土養(yǎng)一方食俗,從江南的青團到北方的子推饃,從閩南的薄餅到客家的艾粄,清明美食在傳承中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。今天我們就來盤點清明時節(jié)最值得品嘗的18種傳統(tǒng)食物。
1. 青團子
清明時節(jié),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。這種綠色點心采用野生植物“漿麥草”的汁液制作:先將草汁與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,再包入細膩的糖豆沙餡料,最后在出籠時刷上熟菜油。
油綠如玉的青團子糯韌綿軟,清香撲鼻,甜而不膩,不僅是祭祀祖先的必備食品,更是江南民間食俗的重要標志。
2. 艾粄
客家人素有“清明前后吃艾粄,一年四季不生病”的說法。制作時,先將新鮮艾草煮熟剁成草泥,加入糯米粉和成面團,再包入芝麻、眉豆、花生等餡料,最后蒸制而成。
3. 暖菇包
泰寧特色小吃暖菇包以鼠曲草(當?shù)胤Q暖菇草)為原料。有趣的是,泰寧南北兩片的制作方法存在明顯差異:南片用新鮮草料,形似圓月;北片用暖菇粉,形如彎月。
4. 馓子
南北各地清明節(jié)都有吃馓子的食俗。這種油炸食品古稱“寒具”,現(xiàn)在仍廣受歡迎。北方馓子大方灑脫,以麥面為主料;南方馓子精巧細致,多以米面為主料。
5. 雞蛋
民間認為清明吃雞蛋能保一年身體健康。這一習俗源于先秦禁火習俗,煮熟的雞蛋成為寒食期間的主要食物儲備。清明雞蛋既可食用又可玩耍,分為彩繪的“畫蛋”和雕刻的“雕蛋”兩種形式。
6. 子推饃
形似古代頭盔的子推饃重約250-500克,內(nèi)包雞蛋或紅棗。不同形狀對應(yīng)不同人群:圓形給男人,條形給已婚婦女,“抓髻饃”給未婚姑娘,而孩子們則享用燕、蛇、兔、虎等造型的面花。
7. 薄餅
廈門民諺云“清明吃薄餅”,掃墓后全家聚在一起包薄餅是當?shù)貍鹘y(tǒng)。老廈門人喜歡在薄餅皮里放酥油海苔、油煎蛋絲,有時抹點辣醬。包入芹菜、韭菜寓意勤勞長壽。
8. 大蔥和蛋餅
青島地區(qū)清明有吃大蔥和蛋餅的習俗,寓意聰明伶俐。同時還有“蒸小燕”的習俗,用白面做成小雞形狀,寓意春天到來。學生常帶雞蛋送給老師表達敬意。
9. 樸籽粿
樸籽粿的制作頗有講究:先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搗爛,與大米舂粉后發(fā)酵配糖,再用陶模蒸熟。草綠色的粿品味甘甜,據(jù)說能解積熱除疾病。
10. 芥菜飯
閩東地區(qū)清明盛行吃芥菜,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流傳至今。人們相信這能防疥瘡,部分地區(qū)還有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的獨特風俗。
11. 棗糕
北方地區(qū)稱棗糕為“子推餅”,用酵糟發(fā)面夾棗蒸食。常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掛門前,冷食紀念介子推。谷物加棗的搭配符合春季養(yǎng)生增甘的理念。
12. 清明飯
清明前夕,人們采集艾草、雞矢藤、清明菜等青草藥制作清明飯。草藥與糯米混合舂成飯團,加紅糖搓勻蒸熟,形成獨特的時令美食。
13. 子福
晉南地區(qū)習慣用白面蒸大饃,中間夾核桃、棗兒、豆子,外盤龍形,龍身扎雞蛋,名為“子福”。祭祖時獻上大“子福”,掃墓后全家分食,象征團圓幸福。
14. 菠菠粿
福州地區(qū)清明必做菠菠粿。用菠菠菜汁滲入米漿制成粿皮,包入棗泥、豆沙、蘿卜絲等餡料。簡單的造型被賦予春天的綠意,成為清明特色食品。
15. 歡喜團
四川成都有清明做“歡喜團”的習俗。這種炒米團或大或小,各色點染,用線穿起。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“歡喜庵”一路擺賣,有詩云“‘歡喜庵’前歡喜團,春郊買食百憂寬”。
16. 烏稔飯
畬族特色“烏稔飯”在閩東地區(qū)影響深遠。每年三月初三,畬族制作烏稔飯贈送漢族親友,久而久之當?shù)貪h族也形成了清明食烏稔飯的習俗。
17. 潤餅菜
泉州清明有吃“潤餅菜”的風俗,據(jù)說是寒食節(jié)遺風。用面粉烘成薄皮(稱“潤餅”),卷入胡蘿卜絲、肉絲、蚵煎等菜肴,甜潤可口。
18. 粽子
最初粽子并非端午專屬,而是寒食節(jié)食品。至今塘棲、長興、吳江一帶仍保持清明吃粽的習俗。從桂圓粽、肉粽到水晶粽、蓮蓉粽,品種豐富多樣。
清明食俗如同一部活態(tài)的地方志,青團里包裹著江南的春意,子推饃中藏著北方的豪邁,潤餅菜卷起閩南的豐饒。當我們在清明時節(jié)品嘗這些傳統(tǒng)美食,不僅滿足了味蕾,更是在舌尖上延續(xù)著千年的文化記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