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食單:四道時令養生菜,清熱祛濕度盛夏
盛夏的廚房飄散著荷葉清香,中醫智慧藏在當季食材的搭配里。
小暑時節,濕熱交蒸成為主要氣候特征。此時人體陽氣外浮,脾胃功能相對減弱,養生需遵循清熱解暑、健脾利濕、寧心安神三大原則。
中醫專家指出,小暑飲食應“清淡適口”,減少辛辣油膩,多選擇富含水分、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時令食材。此時適當補充綠豆、蓮藕、苦瓜等清熱化濕食物,可有效緩解“苦夏”癥狀。
▍炒綠豆芽:解暑“排頭兵”
[配料] 新鮮綠豆芽500克,花椒少許幾粒,植物油、白醋、食鹽、味精適量。
[做法]
綠豆芽洗凈后充分瀝干水分。鍋中倒入植物油燒至七成熱,放入花椒粒爆香。迅速下入綠豆芽大火爆炒約1分鐘,沿鍋邊淋入白醋繼續翻炒。待豆芽呈半透明狀時加入食鹽與味精,快速翻勻即可出鍋。
[功效]
綠豆芽含水量超過90%,性味甘涼,能有效清除體內積熱,對緩解暑熱引發的皮膚瘡瘍有輔助效果。相較于其他解暑蔬菜,其生發特性更利于濕熱排出。
▍素炒豆皮:補虛止汗方
[配料] 豆皮二張,植物油、食鹽、蔥、味精各適量。
[做法]
豆皮切細絲,蔥白切絲備用。熱鍋涼油燒至六成熱,先下蔥絲煸出香氣。放入豆皮絲中火翻炒3分鐘至微軟,加食鹽調味。起鍋前撒味精,淋少許香油翻拌均勻。
[功效]
豆皮作為優質植物蛋白源,每百克含蛋白質24克以上,能有效補充隨汗液流失的營養。特別適合自汗、盜汗人群食用,其補虛效果在素食中表現突出。
▍蠶豆燉牛肉:健脾雙拼菜
[配料] 鮮蠶豆或水發蠶豆120克,瘦牛肉250克,食鹽少許,味精、香油適量。
[做法]
牛肉切2厘米見方塊,冷水入鍋焯去血沫。砂鍋內加足量溫水,放入牛肉塊大火煮沸后轉文火慢燉40分鐘。加入蠶豆繼續燉煮20分鐘,直至豆酥肉爛。最后調入食鹽,滴入香油和味精提鮮。
[功效]
蠶豆與牛肉形成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的互補組合。蠶豆利水滲濕,牛肉補中益氣,兩者搭配可顯著增強脾胃運化功能,緩解夏季肢體困重感。
▍西瓜番茄汁:天然生津飲
[配料] 西瓜半個,番茄3個大小適中。
[做法]
西瓜取紅色瓜肉部分,去籽切塊;番茄頂部劃十字刀,沸水燙30秒去皮。二者按2:1比例放入破壁機,高速攪打90秒成混合汁液。無需過濾,常溫飲用最佳。
[功效]
西瓜番茄汁維生素C含量達到35mg/100ml,鉀元素含量超過120mg。能快速補充因出汗丟失的水溶性維生素和電解質,對夏季口渴煩躁、食欲不振有顯著改善效果。
小暑飲食需特別注意“陰陽平衡”。西南醫科大學馮文戰教授提醒:盡管天氣炎熱,仍要避免過量食用冰鎮食物,防止造成胃腸功能紊亂。餐桌上可常備冬瓜湯、綠豆粥等平補之品,既解暑熱又不傷脾胃陽氣。
午后不妨來碗百合蓮子羹,百合20克配蓮子15克慢火燉煮,寧心安神效果顯著。濕熱交蒸的小暑時節,一碗清爽的時令羹湯,比冰飲更能安撫躁動的身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