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關于“姜汁熱窩雞”這道菜的名字感到疑惑,“姜汁”很容易了解,是指菜肴的口味,“雞”則是菜肴的次要原料,但“熱窩”是什么呢?“熱窩”是個比方,指菜肴的熱度與母雞剛剛生完蛋的窩溫度相仿,入口要熱但不克不及過燙。
以前‘姜汁熱窩雞’是每個餐館必備的一道家常菜,但如今卻很少有人做了,并不是這道菜難做,也不是人們不愛吃。而是在于主輔料太過復雜,只要雞和姜末兩種,雞要放養的山雞,姜要味濃的黃姜,制造時雞肉的量要給足,做不得假,不然主人一看便知。
主料:必然要選用公雞
這道菜的原料必然要選用公雞,與母雞肉綿軟的口感不同,公雞的肉質更脆、更有嚼頭。別的最好挑選山上放養的土雞,要4-5斤重的,超越6斤,雞肉太老咬不動;如用還沒長成的仔雞,肉又太嫩,香味缺乏。
配料:必然要用小黃姜
配料必然要選用樂山市沐川縣或仁壽縣產的小黃姜,質地緊實,切面出現純黃色,滋味辛辣,極易出味,四川有句老話“爛姜不爛味”說的就是它。
制造流程:
1、選用4斤重的公雞宰殺治凈,沖去血水、瀝干后約剩1400克。鍋入清水3000克,參加姜片、蔥段各20克煮5分鐘出味,放入整雞大火煮15-20分鐘,待雞肉斷生,撈出自然晾涼改刀成塊。
2、另起一鍋滑透,下入菜籽油20克燒至三成熱,下入黃姜末120克小火煸香,待姜味充沛溢出,下入雞塊800克與姜末混勻,快炒20秒,使姜味滲入雞肉,倒入煮雞的原湯淹至雞塊的一半,調入鹽8克小火炒至湯汁快要收干、雞肉吃進鹽味后,加醬油5克翻勻,勾濃芡,下醋8克,撒蔥花6克、淋香油5克翻勻即可出鍋。
3、假如有主人想吃辣,每份菜可以參加6克郫縣豆瓣,挨次為先下豆瓣炒出紅油,將豆瓣撥至一旁,在油中放入姜末炒香,然后再下雞肉。由于姜被切成了碎碎的小顆粒,假如先下姜末再炒豆瓣,豆瓣的香辣會將剛剛煸出的姜味完全蓋住,且加熱工夫過長,姜末易糊。
留意事項:
大火沖煮 雞骨含血
煮雞時要用大火,讓翻騰的水不時沖擊著雞肉,將腥味全部帶走。煮制工夫不成過長,毛重2斤半擺布的雞最多煮20分鐘,此時雞骨中還帶有血絲,雞肉嫩而不爛。
雞皮冰激易零落
煮好的整雞撈出,待自然涼透后再改刀成塊。有些徒弟喜歡用冰激的手法處置雞肉,這樣做的益處是雞皮變脆、有光澤,缺陷是炒制時皮與肉容易別離。而在自然晾涼的進程中,雞皮與雞肉同步膨脹,皮緊緊地附在肉上,炒時不會零落。
雞肉斬塊不剔骨
有些高檔會所的廚師為了顯示制造精密,在改刀時會將雞骨剔除。而品味此菜,最有滋味的是在吃完雞肉后,用力吸出骨頭中深埋的那縷鮮汁,假如將骨頭剃掉,也就得到了那種興趣。
溫油下姜末 小火煸出香
要想使姜香味最大水平地釋放出來,炒制時需求留意“溫鍋溫油,小火煸炒”。
油的品種并沒有嚴厲規則,菜籽油、豬油、混合油皆可,但需求將鍋滑透后再下入,油溫不宜過高,三成即可,不然姜末下鍋,乍一受熱,姜的香、辣全部封在體內,不只不出味,還很容易被炒糊;油量也不宜過多,不然變炒為炸,姜末極易被炸干。
此外必然要用小火煸炒,讓姜末的滋味在油中漸漸析出,假如改用大火,姜味還沒出,便已被大火沖糊。
炒雞參加煮雞的湯
雞塊入鍋翻炒兩下,就要添上半勺煮雞的原湯,小火邊炒邊煮4分鐘,這樣可防止雞肉在炒制進程中失水過多而口感變柴;湯不克不及多,沒至雞塊的一半即可,不然雞肉泡入湯汁的工夫過長,口感發水,炒制后的鍋氣與焦香便完全流失了。
要想味豐厚 先把鹽吃足
川菜的調味準繩是:在吃夠鹽味的根底上,突出某一種滋味。因而“姜汁熱窩雞”的滋味雖然是以姜辣味和醋酸味為主,但假如沒有足夠的咸味打底,姜味會顯得過于生辣,醋味也會因過于單一而不適口。
讓雞充沛吃進味后,緊接著要下的便是醬油,量不克不及多,中火翻炒讓肉剛剛染上淺白色即可,不然成菜變成黑乎乎一片,影響食欲。
醋味十分容易揮發,因而要最初下鍋,而在炒制雞肉時,油量不多、油味不重,點入醋后還要添點香油,為整道菜補充油氣。
這兩樣調料下鍋后立刻關火裝盤,確保香味不流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