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昆布,很多冤家第一工夫想起的卻是海帶。在我國的烹飪里,似乎海帶用得較多、昆布較少,而在日本則相反。那么,現實的確是這樣嗎?昆布就是海帶?假如不是,昆布又是一種什么藻類呢?
昆布小檔案
昆布別名黑菜、鵝掌菜、五掌菜等,鮮活的昆布為深褐色,枯燥后變黑、革質。昆布高30-100厘米,柄部呈圓柱形,接近葉片局部漸漸扁平;葉片呈側羽狀,長1-12厘米,粗3-7毫米,葉邊呈粗鋸齒狀。無論外形還是質感,昆布都和海帶相像。
昆布是昆布屬藻類植物兩種之一,次要散布在我國東海福建省平潭、莆田一帶, 浙江省魚山中島亦有散布。昆布質地粗而生長慢,至今尚未能完成人工養殖。
昆布是一種具有很高藥用價值的海藻,含碘量極為豐厚,有軟堅散結、消腫利水、潤下消痰之功, 臨床上用于甲狀腺腫、頸淋巴結腫、支氣管炎、肺結核、咳嗽和老年性白內障等, 亦試用于醫治癌癥。
昆布=海帶?
從植物分類學上說,昆布是昆布,海帶是海帶,他們既不是同一團體,更不是兄弟姐妹,最多算是堂兄弟,比貓和老虎的關系還有遠些。但我們常常吃的和說的昆布或海帶,大多來自海帶屬,只是在中國通常稱它們海帶,而日本通常叫它們昆布。
中國的海帶種類較為單一,我們中國人所謂的海帶就那么一兩個常吃的種類,而日自己稱謂的昆布的品種愈加豐厚,包羅中國人常吃的海帶,所以,目前無論是叫海帶還是叫昆布,其實都可以。
昆布——鮮味之源
1908年,日本迷信家池田菊苗在研討昆布湯鮮美的緣由時,不測發現了谷氨酸鈉,并成功的提煉出來,并使之商業化,這就是“味之素”,后傳入中國,取名“味精”。雖然由于昆布提煉本錢太高,如今的味精都是有小麥等谷物提煉的,但不得不說,昆布的確是古代味精的來源,可謂鮮味之源。
味精次要成分是谷氨酸鈉,谷氨酸鈉自身對人體有害,但溫度超越100℃以上會分解成無害成分,所以,味精合適蒸煮,不合適油炸。
昆布的烹飪
我國現代沒有昆布,也沒有海帶,我國的海帶是在民國前后從日本引進的。所以,海帶在中國菜系中所占比重很小,偶然呈現在涼菜中。現代出口昆布用于入藥,因而中藥中有“昆布”一味,可消腫、降脂降糖,預防甲亢。如今,昆布和海帶一樣,次要用于涼菜、燉湯或許是制造高湯。
昆布湯次要是指昆布鰹節高湯,它只用昆布和鰹節(柴魚干)兩種食材,十分簡約,卻是日式高湯的精華。昆布要選用用肉厚、味香的極品,首先昆布入冷水鍋中,小火燉煮到水微開,撈出昆布,關火降溫到90℃,放入柴魚干,浸泡至其沉底,過濾即成昆布高湯,淡金色的昆布高湯,浸出了自然甜美的海味,是日料最次要的底湯之一。
你有做過昆布嗎?
歡送留言分享做法!
編纂 | 紅廚網_赤木
本文由紅廚網依據材料整編而成,轉載請注明來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