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夏季,很多人都會呈現感冒、手腳冰涼、皮膚干這些小費事。
西醫考究“未病先防”,重在養生。明天就帶著大家一同學習,如何加強人體邪氣,避免4大罕見“冬病”損害。
1、肉體不振愛感冒
進入冬天后,有些人總覺得身體懶懶的,肉體不振、特乏力,還常冒汗,頭暈健忘。冷空氣一來,還總是第一個感冒的,并且感冒普通要拖上兩周才干完全好。
專家建議:扶助邪氣
此類人群免疫力低下,可以多吃補益類的食物,如小米、山藥、紅棗、蜂蜜、猴頭菇、香菇、蓮子、雞肉等。盡量少吃寒涼或有耗氣作用的食品,如白蘿卜、檳榔、空心菜等。
此外,可用靈芝、黃芪、人參、黨參、白術、茯苓、陳皮、紅棗等煲湯或泡水喝,有助于扶助邪氣。
引薦膳食:山藥粥
煮粥時放入山藥塊,再加上幾顆扯開的紅棗,孩子和白叟最合適吃。由于這兩類人群的牙口都不太好,并且消化零碎比擬弱,而山藥粥非常易于消化,便于吸收。此外,脾胃虛弱或消化不良的人也合適喝山藥粥。
2、手腳冰涼超怕冷
入冬后,你有過這些不適癥狀嗎?
1. 體質弱、畏寒怕冷、手腳發涼;
2. 不敢吃生冷食物,衣服總比他人穿得多;
3 神色慘白、舌淡苔白;
4. 腰膝酸軟、夜尿頻繁……
專家建議:溫補腎陽
專家以為,這些不適癥狀次要是由陽氣缺乏、虛寒惹起。在飲食上,應多吃有溫補作用的食物,如胡椒、羊肉、生姜、韭菜、桂圓等,少喝綠茶和冷飲。還可以在陽光充足的狀況下停止適當的戶外運動,從而到達強身健體、補陽的效果。
此外,可用巴戟天、枸杞子、肉蓯蓉、杜仲、菟絲子、山萸肉等煲湯或泡水喝,有助于溫補腎陽。
引薦膳食:巴戟天羊肉湯
巴戟天可溫補腎陽、益精血,與性溫熱的羊肉搭配,對手腳冰涼的人而言,能起到活血溫熱的作用。
3、口干咽干還便秘
一到冬天,本來枯燥的皮膚就更干了,還常常口干、咽干、鼻干、容易便秘,怎一個“干”字了得。
專家建議:滋陰補虛
這種癥狀應屬陰虛,以女性居多,因體弱或久病惹起的體內津液精血虧少,身體得到濡潤滋養物質所致。可多吃甘涼滋養的食物,如芝麻、鴨肉、百合、蜂蜜、豆腐、梨等,少吃燥熱、辛辣的食物如羊肉、花椒、辣椒、韭菜等。
除此,還可多吃黑木耳、茯苓、枸杞子、桑椹子、桂圓肉、薏苡仁、蓮子及紅棗等益氣補虛類食物,可以起到滋陰補虛、調理內分泌、延緩衰老的作用。
引薦膳食:黑木耳白菜湯
白菜具有除煩解渴、養胃生津、利尿通便等成效,與黑木耳“雙劍合璧”后,不只彩色相應激人食欲,口感上亦相互補充,是清算腸胃、緩解便秘的良方。
4、胸悶痰多長肚腩
入冬后火鍋局就開端了,大酒大肉吃喝不止。有的人開端長肚腩,覺得胸口悶、痰多,大冬天也特容易出汗。這是由于過食肥甘,體內痰濕凝聚形成的。
專家建議:利濕健脾
濕氣重的人大多偏好重口味,肥甘厚膩的食物吃多了容易形成身體痰濕過重,從而發胖。此外,濕氣過重還會形成體內氣機凝滯、運轉不暢,身體的廢物、水濕愈加難以排出體外,人就越來越胖,并且氣色也不好。
健脾養胃、培補元氣,脾胃好了,濕氣就會被排出去。大家平常煲湯時可以放一些健脾養胃的中藥材,如山藥、黨參、茯苓、白扁豆、陳皮、砂仁、白術、猴頭菇等。
引薦膳食:茯苓粥
茯苓被譽為中藥“八珍”之一,味甘淡,性平,具有健脾和胃、利竅去濕、寧心安神等成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