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養生四宜三原則,營養專家推薦潤燥食譜
秋燥襲人,懂吃會養才是關鍵。
秋意漸濃,空氣濕度普遍下降20%-30%,燥邪當令的季節正式來臨。中醫強調“秋冬養陰”,此時飲食需以滋陰潤燥、養肺護脾為核心原則。
一、秋季飲食四“宜”
1. 宜吃芝麻、核桃
芝麻與核桃是秋季平補的黃金組合。黑芝麻含維生素E量高達50mg/100g,能有效對抗皮膚干燥;核桃中歐米伽-3脂肪酸占比超10%,可增強腦細胞活性。
將二者按1:1比例研磨成粉,每日沖服30克,既能補腎潤燥,又能健腦養顏。需注意大便溏薄者應減量食用。
2. 宜吃魚肉
相較于豬肉(脂肪含量約30%),魚肉的脂肪占比僅0.7%-5%,且富含DHA和EPA。秋季每周食用2-3次清蒸鱸魚或鱈魚,既能補充優質蛋白,又可避免脂肪堆積,尤其適合三高人群。
3. 宜喝粥喝湯
晨起食粥法是中醫推崇的秋季養胃方。推薦三款經典搭配:
百合蓮子粥:潤肺安神,緩解干咳
山藥薏米粥:健脾祛濕,改善消化不良
金桔瘦肉湯:生津開胃,緩解咽干
粥湯含水量超90%,可補充經皮膚蒸發的水分(日均約600ml),同時減輕胃腸負擔。
4. 宜吃鴿肉
每百克鴿肉含蛋白質22克,鐵含量是雞肉的3倍。其特有的泛酸成分能輔助改善神經衰弱,調節秋季情緒波動。清燉鴿肉時加入枸杞、山藥,補益效果更佳。
二、日常養生三原則
1. 調整作息防秋乏
早臥早起(建議22:30前入睡,6:30前起床)順應陽氣收斂規律。研究表明,規律作息者秋季呼吸道感染發生率降低40%。避免熬夜可維持生物鐘穩定,顯著減少血管僵化風險。
2. 分層防護抗秋燥
應對燥邪需“內外兼修”:
內調:每日飲水2000ml,搭配蜂蜜檸檬水(潤燥生津)
外防:沐浴后及時涂抹含神經酰胺的潤膚霜,重點護理手臂外側(角質層厚度僅0.1mm)
食養:增食梨、銀耳等富含植物膠質食物,提升黏膜濕潤度
3. 動靜結合養肺氣
晨練推遲至日出后,避免吸入冷霧。太極拳、八段錦等柔緩運動可使肺活量提升15%-20%。運動前后飲用桑菊飲(桑葉+菊花+桑葚)或秋梨陳皮飲,能同步實現潤肺與發汗平衡。
上海市中醫院營養科主任王磊指出:“秋燥傷肺,養陰貴在潤”。 90%的秋季健康問題源于燥邪入侵,而芝麻、蜂蜜等柔潤食材的黏膜保護作用,已被證實可降低上呼吸道感染風險達34%。
秋補非盲目進補,順應天時調飲食,方為養生真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