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菜有三大亮點:第一,選用生臨時在150~160天的河田小母雞,制熟后外皮彈脆,肉質滑嫩,滋味鮮甜;第二,廣式白切雞在制造時大多要閱歷“吊水→微火煮→冰水浸”三步,而這道白斬雞則先以姜黃水在短工夫內浸泡上色,然后干蒸至熟,抹上鹽和米酒晾涼,走菜前添料二次蒸熱,成菜外形完好、入味深透;第三,將河田雞第一次蒸熟后析出的湯汁分紅雞湯和雞油,在二次蒸制和熬蔥姜汁時辨別添入,使雞肉的鮮香味道可以完好保存。
批量預制:
1.大桶內倒入清水25千克,撒姜黃粉500克燒開即成姜黃水。
2.每只毛重約1100克的長汀河田雞清洗潔凈,提著頭部放入微沸的姜黃水中,浸約5秒后提起,控出腹腔內的水,如此重復三次,然后把雞完全放入姜黃水中浸泡約40秒,此時雞的外皮被染黃,撈出瀝干。
3.將浸好的整雞放進托盤,送入蒸箱加熱25分鐘,取出后將蒸汁倒入桶內,靜置后撇出下層為雞油,上層則為雞湯。
4.在蒸好的雞外表平均淋米酒(每只雞約需米酒50克),再抹一層細鹽,二者都要里外抹勻,待其晾涼后斬件,每半只裝一盤待用。
走菜流程:
1.主人點單后,取一盤雞肉,淋米酒35克、鹽水40克補味,加雞湯120克,覆一層保鮮膜,送進蒸箱加熱10分鐘。
2.蒸雞的同時將香蔥段50克、姜片35克放入蒜臼子搗爛待用。
3.鍋內添雞油50克燒熱,下搗爛的蔥姜泥煸香,倒入雞湯200克,淋米酒25克,調入鹽2克、雞精2克、味精2克燒開,起鍋盛入小碗,與蒸好的雞一同走菜,上桌后,主人可以將蔥姜汁淋在雞塊上,也可以倒入小碟,夾雞塊蘸食。
長汀河田雞:
產自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,是“世界五大名雞”之一。
河田雞大多放養在山頂,愛打架,會上樹,以稻谷、玉米等為次要食物。表面特征為“三黃三黑三叉冠”。
“三黃”指皮膚、喙尖和爪子均為金黃色,“三黑”指脖子、尾羽和翅尖均有少許黑毛,“三叉冠”是河田雞所獨有的特點,指雞冠為單冠直立,后部自然分叉。
河田雞肉質飽滿、皮薄骨細,以其為原料制造的“白斬河田雞”、“鹽酒河田雞”等均為客家名菜。
制造關鍵:
1.蒸好的雞要趁熱抹米酒和鹽,這樣鹽粒才干疾速化開,滲進皮肉中。
2.蒸制時,雞皮表層的油份會少量析出,呈鮮物質與水蒸汽混分解雞湯,這局部雞湯和雞油除了制造此菜的蔥姜汁,還能用于雞汁蘿卜等其它菜肴,因而咬先蒸再抹鹽,而不是抹完后再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