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之下,餐飲業里有許多老品牌都蒙受了重創,哈爾濱鍋包肉傳人、哈爾濱老廚家第四代傳人的廚師鄭樹國異樣面臨著嚴峻考驗。那么,這位廚師要如何保住傳承了四代的老廚家呢?
西南鍋包肉第四代傳人
▼
鄭樹國生于1969年,15歲開端跟隨父親學廚,承繼了“老廚家·濱江官膳”的廚藝精華,成為哈爾濱老廚家第四代傳承人。
另一方面,鄭樹國的曾祖父鄭興文正是西南名菜鍋包肉的發明者。傳到鄭樹國一代,仍然以其酥脆爽口、外酥里嫩、酸甜可口,成為了西南菜獨具特征的出色代表。
秉承“鄭氏廚人家訓”里的“遠辛辣、戒酒煙、養食性、去弊端”,鄭樹國這么多年來不斷只喝白開水,連茶都不會,“不吃辛辣安慰的食物,戒酒戒煙,是為了避免麻木味覺”。
除了嚴于律己外,鄭樹國還熱愛讀書。每天巡店后,他都要回到他的書房,把本人“封鎖”上小半天。
“在很多人印象里,廚師做好菜就行了,還讀什么書啊。我對此很不以為然。‘人不學不知義’,廚師不讀書,就做不出好菜。”
閱讀,讓他做出了傳世百年的鍋包肉,豐厚了一代廚人的肉體世界,也讓老廚家可以持續傳承下去。
哈爾濱名店老廚家第四代傳人
▼
自從正是成為老廚家第四代傳人后,在鄭樹國的努力下,這個百年品牌也愈做愈強:
2000年,在哈爾濱文政街以“老廚家”為招牌,重開飯店,復興祖業;
2005年,道臺府復建,老廚家及其創制鍋包肉的歷史被眾多媒體關注;
2013年,“老廚家·濱江官膳傳統廚藝”當選黑龍江省第四批非物質文明遺產;
2014年,老廚家遷址友誼路,踐行“讓文明活起來”,打造哈爾濱首家博物館式飲食文明體驗餐廳;
2015年,老廚家地方大街店停業,鄭樹國秉承老廚家傳統烹飪技藝和治廚理念,承當起傳達道臺府飲食文明與哈爾濱飲食歷史文明的責任。
并且,二心發揚傳統手藝的鄭樹國,還被央視《中國滋味》節目組覓中。
節目上,鄭樹國做的鍋包肉不只播種了全場稱譽,還有人現場提出要出資100萬協作開店。
出人意料的是,鄭樹國婉拒了這個將老廚家開遍大江南北的時機。他表示,只需想學鍋包肉的他都可以收費教,但他自己希望留在哈爾濱,守好老廚家,持續為大家提供最正宗的鍋包肉。
但是,新冠疫情卻給鄭樹國和他的老廚家出了一道無比艱難的難題。
疫情突襲,鄭樹國努力自救
▼
現實上,疫情剛開端的時分,鄭樹國并沒有太在意,反而以為這是一次可以靜下心好好學習的時機,餐廳的員工也能與家人聚會較長的工夫,而他自己還可以完善一下餐廳的規章制度,梳理運營思緒。
但他沒想到這次疫情會繼續這么長工夫。
假如是普通的廚師,能夠會焦慮停工無期,不外出路也是有的——去一些疫情不嚴重的中央重新開端,或許干脆暫時轉行營生。
可鄭樹國不可,他手下有著200多位員工,需求包管他們的生活,最少也要發得出根本工資,“事先開業是降低損失的最佳選擇,但我的員工就沒飯吃了,而讓員工不失業,是我的擔當。”
更重要的是,他還肩負著曾經傳承了四代人的老廚家,假如不斷開業,老廚家七家門店能夠就會面臨著開張畢業的風險。
3月份,鄭樹國開端復業第一家老廚家,“鄭家四代傳承的不只僅是手藝,還承載著地域飲食文明,不克不及由于暫時的波折而止步。并且老廚家有這么多員工,不論賠賺,先開起來,讓大家有個事兒干。”
經過慎重的考慮,鄭樹國開端了自救之路。
1、果真處置積壓食材,樹立消費者決心
有一些消費者擔憂,餐廳即便開了也會用之前積壓的原資料。所以鄭樹國武斷處置掉了積壓食材,全部重新推銷。他說越是這種時分,越要樹立消費者的決心,人們對你的信任是你生活下去的基石。
2、制止堂食時期,餐廳改成便民商超
復業當前,鄭樹國積極調整標的目的找出口,在制止堂食時期,將7家店片面改為便民商超形式,便利食客前往“拿了就走”,還推出質優價廉的現烹小份菜、熏醬等普通家庭不容易做的特征外賣食品,在疫情中趟出了一條自救的新路子。
3、節省本錢,親身送外賣
為了增加收入,把售價降到最低,鄭樹國和他的員工一同當起了外賣小哥,由于自配送一單能省四五元錢,這樣就可以讓利于民,添加銷售量。他說,本人送餐處理不了啥大成績,次要是在這次疫情大考中,和員工們有個面對困難的態度,不克不及坐以待斃,要頑強拼搏。
4、運營冤家圈,構建私域流量
美食吸引是最無效的,買過的顧客互相轉告,口口相傳,生意一天比一天好。鄭樹國應用平常消費者對本人品牌的信任,努力運營冤家圈,很多冤家紛繁幫助轉發,從而構成口碑的良性循環。
結語
▼
如今,哈爾濱疫情雖然波動了上去,但還沒有完全恢復堂食,可鄭樹國仍然在頑強而又努力地維持著老廚家的運營。
從他身上,可以分明感遭到從廚多年培育起來的那種不服輸、有沖勁的肉體,而這種肉體,也值得每一位廚師學習。
注:圖片來源網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