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往年的結合國大會時期,我國提出將努力爭取2060年前完成碳中和,這是中國向全球初次明白碳中和的工夫點。音訊一出震驚世界,各大主流媒體舊事頭條爭相報道。
那么,碳中和是什么?
碳中和(Carbon Neutrality)指大氣中釋放的二氧化碳和吸收的二氧化碳相當,使二氧化碳總量不再添加。
眾所周知,“碳排放”不斷都被以為是招致全球變暖的“罪魁禍首”。二氧化碳吸收大氣中的紅外線,截留太陽輻射,就像溫室玻璃阻止熱量反射回太空一樣,使大氣溫度降低。
在完成碳中和的路途上,首先要處理的就是碳排放成績。結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西姆·施泰納說:在二氧化碳減排進程中,普通民眾擁有改動將來的力氣。從一日三餐到綠色出行,無一不在影響著碳排放。
隱藏在日常餐飲里的氣候殺手 你吃對飯了嗎?
從往年我國最大海水湖鄱陽湖水位打破歷史極值,到南極高達20℃的創紀錄低溫,氣候變暖正放慢影響著地球環境和我們的生活。
而我們的日常生活也以愈加疾速的方式影響著氣候成績,比方吃飯:
糧食在消費進程中發生少量二氧化碳,而糜費0.5kg糧食就會形成0.5kg二氧化碳的排放,糜費肉類或蔬菜會形成更多碳排放。消費1kg本地水果相應排放的二氧化碳為0.7kg擺布,而假如選擇來自寒帶的水果則會排放二氧化碳3.3kg擺布,相當于本地水果碳排放量的4~5倍。
據統計,全球每年食物糜費發生的碳腳印相當于33億噸二氧化碳。除了食物糜費外,每點一次外賣,用到的一次性筷子、餐盒更是可以將一棵30年的大樹直接“吃掉”、塑料袋降解工夫達兩百年之久。
正如多米諾骨牌一樣,日常飲食關乎氣候變化,愛護保重糧食,好好吃飯,不只是對食物的尊重,更是減緩氣候變暖的無益之舉。
在二氧化碳減排進程中,普通民眾擁有改動將來的力氣
好好吃飯是件大事。后疫情時代,人們更等待安康美妙生活,疫情讓習氣在外吃飯的人只能選擇在家吃飯,依據自然之友《后疫情時代,美妙生活的綠色能夠性》調查報告顯示:超7成的人開端在家做飯。
親手做飯比擬外賣,在必然水平上更能增加食物糜費,也防止了由于外賣一次性餐具形成的資源糜費和碳排放。
當“光盤俠”成為年度熱詞, “半份菜”“一人食”等低碳餐飲成為餐飲新食尚,我們都將成為低碳減排的圣斗士。
在好好吃飯這件事上,你還可以有更多低碳選擇:
與冤家聚會時,按需點餐,餐后吃不完的食物打包帶走,增加食物糜費;
外出就餐自備餐具,增加一次性餐具的運用;
在購置食材或零食時,選擇簡易包裝,優先選擇本地食材,簡易包裝意味著更少加工;
去超市合理推銷,吃鮮食,防止因食材被放壞而形成的食物糜費;
關愛食材,物盡其用,防止因過度處置食材、丟棄丑食而形成的食物糜費等等。
低碳餐飲 是我們對生活與地球的酷愛
守護地球從我做起,低碳大使們外行動!萬科公益基金舉行的“717我是善食君創意大賽"活動中,很多人用富有創意的方式展示了低碳生活方式。
其中,《羊駝妹妹零糜費食譜集》的作者,用手賬記載了一種食材被充沛應用到各種料理的進程,尊重食物回絕糜費。
作品《饑餓的剩世》中,房屋被建在一個包子之上,暗示全世界被糜費的糧食足以養活挨餓的人們。餐桌文明是城市文明的縮影,糧食來之不易,且吃且愛護保重。
作品《你的糜費,我的美味》中,人們的的日常餐后剩飯也可以讓小植物們飽餐一頓。烹飪時的廢棄食材或吃剩的廚余剩菜,無妨給樓下的漂泊貓狗,讓它們也能暖和的渡過這個冬天。
作品《食品浪花》中,作者將食品包裝的塑料制品比方成陸地浪花,多不堪數。陸地中有五萬億塊塑料碎片,他們不只給陸地環境帶來了宏大要挾,也暗示了簡化包裝的重要性。
疫情時期,大少數人的生活方式發了轉變,其中一些轉變,雖然多為主動,卻在客不雅上增加了碳排放。
全球氣候變暖正在發作,增加碳排放是改善氣候成績的關鍵一步。低碳無大事,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,從一日三餐增加糜費,到綠色出行節能環保,地球因你而改動。低碳減排 請從這一餐開端!
(本文數據來源:《居民低碳消費行為指南》;自然之友《后疫情時代,美妙生活的綠色能夠性》調研報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