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南最有想象力的菜,不是西南菜。
題圖:紅廚網(wǎng)制
來源:地道景物
作者:姜姜
西南人回鄉(xiāng)后,下飛機第一工夫吃什么?
鍋包肉?酸菜餃子?鐵鍋燉大鵝?
不,都不是。是正宗云南米線、正宗重慶麻辣燙、正宗陜西涼皮、正宗四川麻辣拌、正宗天津煎餅果子......
這玩意全國都有,為啥吃這個?緣由很復雜,西南的,不一樣。西南的正宗云南米線,粗的,麻辣味兒;正宗重慶麻辣燙,加一大勺麻醬;正宗陜西涼皮,加麻醬加糖還帶湯兒;正宗天津煎餅果子,皮兒是軟的......
一切外地食物,離開西南都要經(jīng)過一場從頭到尾的大改造,要么加麻加辣加糖加麻醬,要么干脆換一個食材,從頭到尾改到親媽不認。但另一方面,西南人又對這些美食的來源保有極大的敬畏,不會數(shù)典忘祖,即使改頭換面,仍然堅持沿用本來的名字,并冠以“正宗”二字,以表尊重。
在看似毫無章法的改造里,藏著西南人共同的生活智慧,他們懂得借力,“正宗”便是最好的噱頭。也懂得變通,麻醬剛好可以中和麻辣的安慰,少量的白糖則是西南作為白糖主產(chǎn)區(qū)的飲食習氣,改換口感相似的食材,則是綜分解本和口感的最優(yōu)解。
這些被魔改的食物,也是全國網(wǎng)紅食物的風向標,假如有哪些食物沒被西南人改進過,那只能闡明他還不敷火。
西南人很愛川菜,甚至一度在他們的世界里,辣就同等于川菜。西南街頭隨處可見打著“正宗四川xx”招牌的館子,這時,假如一個思鄉(xiāng)心切的四川人走出來,點了一桌子魚香肉絲、宮保雞丁和水煮肉片,甚至不必吃,在端上桌看到菜的一霎時,就會讓四川人墮入深深的自我疑心:中國,究竟有幾個四川?
魚香肉絲、宮保雞丁、水煮肉片,西南人最喜歡的3道川菜,也是被魔改得最狠的3道菜。在1991年四川省蔬菜飲食效勞公司編寫《中國名菜譜·四川風味》里,魚香肉絲的主料只要瘦豬肉,配料只要冬筍和木耳,魚香的精華是泡紅辣椒。但是到了西南,魚香肉絲則完全變了身,配料去掉了冬筍,加上了胡蘿卜和青椒,木耳也從脆大的川木耳,變成了脆彈的西南小木耳。辣味的來源從泡紅辣椒,變成了郫縣豆瓣醬或許辣椒油,放了更多的糖,也勾了更濃的芡。
△圖片來源:紅廚網(wǎng)制
這種改進過的魚香肉絲深受西南人喜歡,有肉有菜還甜滋滋的,重點是非常下飯。并且在此之上,西南人還二次發(fā)明了另一道菜,魚香雞蛋,就是把肉絲換成雞蛋,雞蛋比肉絲有更強的吸附湯汁的才能,并且愈加廉價,是西南盒飯里的常駐選手。
宮保雞丁的改進也異樣夸大,在四川,宮保雞丁有且只能有雞腿丁、花生、蔥段和干辣椒。但在西南則不一樣,雞腿變成了雞胸,還參加了胡蘿卜丁和黃瓜丁。
如此令四川人怒氣沖沖的胡改,其實也是西南人心甘情愿的選擇。西南人愛這兩道菜很重要的緣由之一就是下飯且廉價,但西南不產(chǎn)筍,只能交換成口感相似的胡蘿卜,本地蔬菜少,參加青椒和黃瓜,也勉強算是養(yǎng)分平衡。
△圖片來源:紅廚網(wǎng)制
西南人愛的,其實是想象里的川菜,這點在麻辣味上展示得淋漓盡致,所以他們在炒菜里勾了厚厚的芡,在麻辣燙上扣了一大勺麻醬,麻辣拌中加了少量的糖作為辣味的緩沖帶。
這里有有數(shù)麻辣系小吃,如今加麻醬作風的麻辣燙其實是第二次改造的效果,四川麻辣燙的第一次改形成果是麻辣盆,也叫老式麻辣燙,不加麻醬,保存了麻辣的作風,但是加了少量的粉絲出來作為主食,這樣的改造緣由也很復雜,光吃菜吃不飽。
麻辣燙的第三次改造便是如今風行全國的撫順麻辣拌,去掉湯加了少量的陳醋白糖來調(diào)味,看不出一點跟四川有關聯(lián)的樣子,但不好意思,直至昔日,撫順仍有大批店鋪打的招牌是:四川正宗麻辣拌。
蒙受西南人魔改的,也不只四川美食。西南興盛時期,大江南北的人都離開西南淘金,帶來了全國各地的小吃,經(jīng)濟衰退后,西南人便開端開端創(chuàng)業(yè)營生,將“魔手”伸向了這些名望嘹亮的食物。但由于飲食習氣的差別和食材的限制,西南人并沒有原樣照搬,反而開端束手無策,不受限制地開端魔改。
西南云南米線全稱西南云南過橋米線,云南米線之多,為何不是小鍋米線而是過橋米線?緣由很復雜,過橋米線自帶一個夫妻美滿的愛情故事:賢惠的妻子給勤勞的秀才送米線,秀才最初中舉,百口團聚——這是西南人向往的生活。只需是大一點的米線店,都會把這個故事做成海報或許手繪畫印在墻上,讓人身在西南邊吃米線,心在東北,為千里之外的愛情流淚。
在交通不興旺的年代,悠遠的云南關于西南來說,自帶一層奧秘的光環(huán),吸引西南人味蕾上的獵奇心,異樣也由于間隔,給了西南人肆意改造的空間。西南米好,但都是粳米,無法復刻云南秈米做出的米線,所以西南人另辟蹊徑自行研收回了一種新型米線,更粗,更彈,煮的工夫過長還會出現(xiàn)一種半通明的形態(tài),久煮不爛,也因而被媽媽們謠傳為:這米線是塑料袋做的。
云南本地的過橋米線是一碗雞湯米線,雞湯上飄著點點金黃色的雞油,鮮香無比,但在西南,曾經(jīng)被川菜的麻辣調(diào)教過的味蕾曾經(jīng)無法順應如此油膩的美味,所以西南米線是帶著火鍋底料味的麻辣作風,這是西南人的融會貫穿。
“辣化”的還有雞西山西刀削面,這里的刀削面是一碗紅湯,一指寬的刀削面上蓋著辣醬炒的牛肉,配上各式各樣的雞西辣菜,但雞西的辣并不是來自四川的辣,而是來自隔壁雞東縣朝鮮族人民的辣,辣得干脆,吃得大汗淋漓。
此外還有稱霸西南中小學校門口的兩大小吃:陜西涼皮和天津煎餅果子。西南陜西涼皮交融了三個地域元素,陜西的涼皮,四川的擔擔面和西南的調(diào)味共生在麻醬、蒜汁、白糖的湯里。
天津煎餅果子的發(fā)明則更為發(fā)散,煎餅變成了白面雞蛋餅,外面的果子僅保存了小油條,其他香腸、辣條隨意加,甚至在延邊,煎餅果子里還可以加辣白菜、小章魚,在牡丹江還可以加烤冰臉,主打一個混搭和融會貫穿。
甚至西南本人自身的小吃,也會發(fā)散出有數(shù)種吃法,比方冰臉,以延邊朝鮮族冰臉為根底,還會發(fā)散出雞西拌冰臉、綏化麻醬湯冰臉、沈陽蘇家屯肉醬冰臉,甚至大連炸烤冰臉卷湖南臭豆腐等。只要你想不到,沒有西南人做不出。
西南報酬什么這么會魔改?
以山海關為界,中國中央特征小吃分兩種,西南的和其他。假如去沈陽最著名的景點中街游覽,從西走到東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臺灣純?nèi)饽c、重慶酸辣粉、江西無名緣米粉和上海炸雞柳。這些食物,擱本人家不必然能吃到,但擱西南必然能吃到。西南報酬什么這么會改造?
這能夠跟它的天文地位有關系,西南北邊是俄羅斯,西邊接近內(nèi)蒙古,本身還有朝鮮族人民,自身就是一個多文明融合的中央,所以關于新穎事物的承受度很高。比方哈爾濱人從小吃大列巴、賽克等各種面包,紅腸等各種香腸長大的,是見過世面的人,開放的味蕾眼界,讓他們即使去了歐洲,也不會有任何不習氣。
也能夠跟來交往往的闖關東人有關,在經(jīng)濟富有時期,來西南創(chuàng)業(yè)的全國各地人帶來了各種美食,哈爾濱有很多泉州牛排館,李連貴熏肉大餅來自河北,溝幫子扒雞來自安徽......只需好吃,西南人接納一切。
但最重要的是,從古至今,西南人都有十分強的生活智慧,富有時開放,困難時變通,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讓他們疾速接納外來事物,重新解構(gòu)并與外鄉(xiāng)文明迅速交融,在用本人極具天賦的營銷方式推銷出去。
下次來西南,不要只吃鍋包肉了,西南更魔幻的美食世界,等你探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