婺源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 ,她不只有水墨畫般的美景 ,還有許多舌尖上的美食。如粉蒸肉 、糊豆腐 、蒸汽糕等 ,其中尤以荷包紅鯉最為有名。
荷包紅鯉是婺源傳統的養殖魚類 ,因色澤橙紅 ,形似荷包而得名。說起此魚的來頭 ,頗具傳奇顏色。相傳明萬歷年間 ,有位婺源籍戶部尚書 因“代天巡狩”有功 ,告老還鄉時 ,將皇帝御賜的紅鯉魚帶回放養 ,后經不時培育 ,便成了外地獨有的魚種。
婺源人視荷包紅鯉為不祥之物 ,將其贍養于天井的石缸或后院的小池里 ,并在漫長的歲月中 ,對紅鯉的喜歡之情逐步演化為別具特征的魚禮和魚俗文明。成雙成對的荷包紅鯉是婚嫁迎娶的必備之禮 ,正月十五鬧花燈 ,鯉魚燈是必不成少的不祥物 ,而龍頭鯉尾 的“板龍燈”更是為婺源官方所特有。
婺源人除了養魚 、賞魚 、愛魚 ,也喜歡食魚。紅鯉入菜 ,在我國早已有之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曾寫過“船頭有行灶,炊稻烹紅鯉”“朝盤鲙紅鯉,夜燭舞青娥”等詩句。尤其是第二句中的“鲙”,闡明早在一千多年前,用紅鯉肉做成的“魚生”,已是人們餐桌上的美食。
由于婺源山清水秀,氣候適合,出產的荷包紅鯉肉質肥美細嫩,湯味香而無腥,魚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比普通鯉魚分明要高出許多,因而它還兼有滋補和藥用價值。清代著名學者汪紱 在《醫林纂要探源》一書中記載:此 魚“和脾養肺 ,平肝補心 ,孕婦最宜食之。”故被譽 為“人世天物”。
冬天是荷包紅鯉最為肥美的時節 ,婺源人每到此時就會撈幾條魚下去犒勞本人或款待賓朋。荷包紅鯉烹制辦法眾多 ,若喜歡口味重點的 ,可以選擇紅燒。將荷包紅鯉破腹去臟 、剔腮去鱗 ,待洗凈瀝干水后 ,切成4-5厘米大小的塊 ,放入料酒 、少許鹽腌制半個小時;
把姜蔥入油鍋爆香 ,倒入魚塊 ,稍作翻炒后參加水 、醬油 、辣椒 、鹽 、料酒漸漸燒 ,其間切忌鏟動 ,以免魚肉翻爛;中火煮15分鐘 ,一盆香噴噴的紅燒荷包鯉魚就可以大快朵頤了。
不外 ,荷包紅鯉最經典 、最能表現其原汁原味的吃規律是清蒸。記得幾年前去婺源采風 ,我有幸品味過此菜 ,那色香味至今浮光掠影。
“清蒸荷包紅鯉”的制造辦法并不復雜,首先將魚治凈,在魚身兩邊辨別剞斜形花刀,置盆內撒上精鹽、澆上料酒,抹勻魚身。腌漬二三分鐘后,把水發香菇、姜絲、蔥白、臘肉片或火腿絲作佐料,置于魚身,待鍋中水燒開,將魚放入。十幾分鐘后,出鍋 的“清蒸荷包紅鯉”色澤紅亮 、肉質細嫩 、湯汁濃郁 、香鮮微甜,佐酒下飯為無上妙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