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潺,算是一種平民海鮮,至今仍是市場上最廉價的海鮮產品之一。潺,常用來描述溪水、泉水慢慢活動的樣子,水潺魚如其名,就像水一樣柔軟。明天紅廚網就跟大家引見一下水潺的特點,請往下看。
水潺大體呈灰色與白色,它沒有魚鱗,只要一條主骨,并且主骨很柔軟 。剛出水的水潺如貴妃出浴似得,又白又嫩,外表相當潤滑。
水潺散布于太平洋、印度洋洋北河口,為沿海中、上層魚類。
你可別小瞧了它,別看它軟不拉幾的,在海里可不是省油的燈,不是好欺的主,它的兇猛就在頭上,其實說頭也就是一張嘴,身披鎧甲的蝦兵蟹將經常成為它肚中的美味,所以其學名為“龍頭魚”。
假如你吃海鮮,也喜歡“噫然大塊吹”的淋漓盡致,能滿足這一喜好的海鮮非“水潺”莫屬了。在福建等地,稱它為:豆腐魚 。它的肉如豆腐般白嫩細軟,含水分高, 但豆腐卻沒有水潺的鮮美。
潮汕人卻稱為“忒魚” ,廣東省陽江市的人稱絲丁魚為“流鼻魚” ,意指此魚像流出的鼻涕。
寧波人愛叫它“蝦潺” ,因其頭似龍頭。 由于蝦潺不易保管或長途運輸,人們就做成干制品,寧波人有一道下菜的小菜叫龍頭鲓 ,這就是用重鹽腌制曬干的水潺,咸到發苦。
清代詩人王植三在《東門竹枝詞》中曾這樣描寫曬龍頭魚的現象:一帶泥涂場圃筑,大家呼曬鲓頭忙。魚蝦還許兒童乞,抵得田間拾稻梁。
龍頭鲓作為一道節省的家常菜,由于咸,已經是象山人餐桌上的“壓飯榔頭”。如今,由于市場需求,除了傳統的咸味龍頭鲓外,還演化出略帶甜味的龍頭魚片。
雖然很多中央都會晾曬水潺,但只要鮮疊的“風潺” 最為著名。
漁民將剛捕撈上岸的新穎水潺,洗凈肚腸后掛晾起來,然后應用海風和陽光自然晾曬干的水潺,堅持其特有的鮮度。
經日光曝曬的水潺,本來白如玉的身體,就像撲上一層淡淡金粉,香味撲鼻。由于鮮迭“風潺”堅持了海產品原有的鮮、淡、爽等特點,加上制造進程未添加任何添加劑,近年來越來越受人們喜愛。
水潺的傳統烹飪顯示出它日常的一面,作為普通人家最罕見的海鮮,它的做法有紅燒、滾豆腐、面拖、椒鹽等。
小時分,最喜歡油炸水潺了。潺魚水分極多,要溫油漸漸逼走水分,最初低溫一舉炸得骨酥。
若要“存其本味”,可直接清湯,起鍋時撒點鹽花和蔥花。
水潺,不似殼類海鮮般烈性子,也沒有陸禽飛鳥的肥膩粉味,吃起來如沐春風。當然,吃膩了順其自然的水煮,倒也可以換種流光爛漫的紅燒煮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