虱目魚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食用魚種之一,素有“臺灣家魚”,“臺灣第一魚”之稱,已有300多年的養殖歷史,在臺灣南部,是很多漁民多年來的次要生計來源之一。
虱目魚別名塞目魚、海草魚,在大海洋區它又叫“狀元魚”它的表面奇特,體呈梭形,體背綠色,腹部白色,體被細圓鱗。
虱目魚小檔案
每年春暖花開時節,虱目魚便從外洋游到臺灣海峽西北部停止產卵繁衍,盛期在5月至6月。此時便成了臺灣漁民捕捉虱目魚的時節。于此同時,虱目魚完成了傳宗接代,留下少量的魚苗后,又前往外洋。
虱目魚的來源
相傳鄭成功為驅逐荷蘭人,領軍離開臺南時,因軍餉不敷便派人尋覓外地食材空虛軍糧。有一天早晨,鄭成功夢見媽祖通知他,后港有很多魚,第二天鄭成功讓兵士到后港捕魚,果真大歉收。捕下去的魚,鄭成功從沒見過,于是用閩南語問是“什么魚”,旁邊的人以為這是魚的名字,于是這種魚從此就叫“虱目魚”(閩南語“什么魚”的諧音)。
美味的虱目魚
虱目魚的肉質細嫩,滋味鮮美,吃法多樣,不論是香煎、煮湯、熬粥,鮮美的味道都令人食指大動。
魚肚是整條虱目魚的精髓局部所在,雖然顏色有點黑,但口感和養分都是最佳的。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(DHA)含量極高,而脂肪含量又很低,所以十分利于吸收,吃多也不會胖。
虱目魚是臺南餐桌上最常呈現的魚,隨同著臺南人一輩。虱目魚個頭不并大,成熟魚體約在800~2000克,個頭更大的也有。目前全球養殖虱目魚,屬臺灣最好,而在臺灣屬臺南養的最棒。幾百年上去,臺南人太懂這魚了,因而也開展出各種料理。
虱目魚處置需技巧
虱目魚最難處置的,是全身有220~260根次要魚刺,吃起來特別費事,普通人吃不來。但是臺南人練就兩大身手降服這魚,很靈敏的嘴上功夫及舌尖技巧。
再來就是庖丁解魚去掉全部骨頭,許多晚輩都能憑著經歷,用殺魚刀拖拉將魚體剖開,并且將次要266根魚刺剃除,這種剃魚刺的傳統手藝,沒無數年功底積聚,無法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