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湖之美出名天下,而太湖所產的中央特征河鮮食材更是奠定了蘇錫菜在八大菜系——蘇菜中的位置。說到太湖河鮮,就不得不提出名天下的“太湖三白”。明天紅廚網就跟大家引見一下這三種特征河鮮食材,請往下看。
關于太湖三白的餐飲文明
古語有云:吳郡太湖產名食,以太湖銀魚、白魚、白蝦三味湖鮮之形冠名,故曰太湖三白。太湖三白指的是我國太湖所產的三種河鮮特征食材——白蝦、白魚和銀魚,由于這三種食材的色澤均呈白色而得名。
和大家所熟知的“長江三鮮”一樣,出名全國的“太湖三白”也代表著太湖飲食文明。在江蘇常州、蘇州、無錫三地,就有著名的系列菜——“太湖船菜”,太湖三白就是其中的招牌食材。
太湖三白的烹飪,多為清蒸或白灼,強調堅持食材的原味,不外也有不少廚師打破慣例做法,研收回各種精巧菜式。上面,我們就來看看這三種鮮美的特征食材,以及它們各自的烹飪手法。
太湖三白之白蝦
太湖白蝦別名太湖秀麗長臂蝦,俗稱水晶蝦、白泥蝦,散布普及整個太湖,年產量占太湖蝦類產量50%以上,是太湖著名水產。
太湖白蝦集體小,體長最大不超越6厘米,蝦殼薄且通明,肉色晶瑩如玉,略帶棕色或藍色小點,因其死后不像其它蝦類變紅、而是呈白色而得名。
太湖白蝦養分價值較高,肉質細嫩,滋味鮮美,深受食客喜歡。白蝦烹飪手法有很多,各有特征,鮮食有鹽水、油爆、蝦片、蝦仁、蝦圓、蝦卷等做法,蝦仁可做成蝦仁羹湯、石榴蝦仁、碧螺蝦仁,用白蝦作配料的名菜也有很多,如蝦肉餛飩、餃子、饅頭、蝦絨蛋球、蝦珠鯽魚、薺菜蝦餅、孔雀蝦蟹等。
在無錫,有不少外地人喜歡用酒生腌白蝦,成菜酒香濃郁,肉質極為細嫩,鮮甜味美;而更為有名要數“嗆蝦”,以黃酒、白糖、醋、蔥、姜末、鮮醬油或紅乳腐鹵,拌勻后倒入盤內,再放入活蝦,用碗蓋住,直至上桌再翻開,甚至會呈現未死的白蝦,揭開蓋后還會從盤內跳起,往往還能惹起食客的一陣喝彩。
別的,太湖白蝦曬制而成的太湖蝦米在國際市場上被奉為水產珍品,供不該求,往往作為主菜的初級佐料。
上面就為大家引見一道以太湖白蝦為主料的創新菜式——梅干菜炒白蝦,以供參考。
梅干菜炒白蝦
原料:
白蝦200克,梅干菜50克。
調料:
味椒鹽1克,色拉油100克。
制造:
1、將梅干菜用溫水泡開,泡出鹽分后,將水擠干剁碎,放入七成熱的色拉油中炸至半干,倒出瀝油。
2、將白蝦放入開水鍋中氽水過涼,熱鍋上火,倒入凈油燒至七成熱,入蝦炸至皮發白、透亮,倒出瀝油。
3、熱鍋上火,擦干鍋內水分,下入炸好的白蝦,放入味椒鹽悄悄翻炒平均,再倒入炸好的梅干菜輕翻裝盤即可。
出品人: 張永濤
菜品思緒:
梅干菜有祛清淡的作用,所以都用它來烹制五花肉。我大膽地將它用于烹制鮮嫩少脂的白蝦,出奇制勝。
梅干菜本味很重,所以不斷用來祛肉腥膩。我不斷擔憂它的本味會毀壞白蝦的鮮嫩,試做了一下發現,成菜外焦里嫩,蝦體透亮,梅干菜干香撲鼻,幽香怡人,只襯味毫不蓋味。
太湖三白之白魚
太湖白魚別名翹白、白水魚、太湖銀刀、鰷魚(因其頭尾都向上而得名),其體型狹長側扁,鱗片銀光閃閃,鱗下脂肪較多,酷似“長江三鮮”之一的鰣魚,主產太湖、巢湖及上海淀山湖等地,尤以太湖產的最為珍貴,是太湖里的寶貴魚類。
早在一千多年前,早在1300多年前,太湖白魚就被老百姓夸為“無錫第一魚”,而在隋朝則作為貢品供應皇帝食用。太湖白魚目前尚未能人工養殖,全憑自然繁衍,足見其珍貴,近年來相關部門對白魚停止了資源維護,繁衍期制止捕撈,白魚才干長捕長有。
太湖白魚肉質細嫩,細骨多刺,鱗細光亮,不只外形像鰣魚,口感滋味也非常相像,并且白魚養分豐厚,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較高的蛋白質含量。
白魚有清蒸、紅燒、腌漬、熏烤、香糟煎等多種做法,但最為罕見的還是清蒸。成菜肉質細膩嬌嫩,鮮香味美。
烹飪須知
1、選材應該選兩斤以上的大白魚為佳,假如太小則肉質易酥爛;別的假如白魚較大,則要改刀成頭、身、尾三局部;假如為小白魚,則從魚腹處剖開,蒸制時魚皮在上、整條魚呈展開狀蒸制為佳。
2、蒸前必然要做好預處置,普通的做法是將白魚活殺洗凈后,在魚背魚腹處都抹上重鹽,放置兩三個小時,用清水漂凈再上蒸籠。不然咸味不到,白魚的鮮味肯定會大打折扣。
3、要蒸得透,這是由于白魚的魚皮有些相似鰣魚,含有少量的魚脂,足夠的工夫才干使得魚皮中的魚脂化成汁水滲入魚肉,才干吃出肥腴鮮嫩的覺得。
4、白魚對配料也非常考究,外地人深知白魚與酒糟同蒸最佳,與蝦籽、火腿等食材同蒸也能突出其咸鮮味美。
上面再為大家引見一道改進過的菜品——姜香白水魚。
姜香白水魚
原料:
太湖白魚600克,玉子豆腐1根,烏冬面50克。
調料:
姜蓉醬50克,蔥、姜各50克,鹽10克,味精5克,白酒5克,花椒2克。
制造:
1、將白水魚宰殺治凈,斬掉頭尾,沿魚骨行刀,將魚身一分為二后,打十字花刀,加鹽、味精、蔥姜、白酒腌制30分鐘。
2、將魚頭、尾、身擺盤,兩頭放上玉子豆腐與烏冬面,淋上姜蓉醬,入蒸柜。
3、蒸制8分鐘后取出,裝點三絲(翠綠、蔥白、紅椒),即可走菜。
姜蓉醬:
鍋入雞油300克燒至七成熱,參加姜末500克炸香,待雞油從渾變清時即可開火,加雞汁100克拌勻。
菜品特征:
傳統白水魚(即太湖白魚)的做法以清蒸為主,此菜在此根底上,參加姜蓉醬和雞汁,使魚湯姜香濃郁、味道愈加鮮美,烏冬面和玉子豆腐的參加讓這道菜重量更足,并且進步了毛利、擺盤更平面。
太湖三白之銀魚
太湖銀魚別名冰魚、玻璃魚、面條魚,長約七至十厘米,體長略圓,無骨無腸,細嫩通明,因其色澤如銀而得名,而又因形如玉簪,古人又把它叫做玉簪魚。
為什么“銀”魚屬于太湖三白之一?
其實,這是源于漢語的胸無點墨,漢語里銀和白描述的色澤相近,如銀發和白發,所謂白雪白銀,也是這個道理。
別的,新穎銀魚一旦分開水面,它本來的銀色就會變成白色,甚至會讓人們覺得銀魚比白魚更白。
銀魚原為海魚,后才入太湖繁衍,是太湖的寶貴特產之一。銀魚鮮美之名歷史悠久,在宋代就有“春后銀魚霜下鱸”的名句,詩中把銀魚與鱸魚并列為魚中珍品;而在清康熙年間,銀魚曾經被列為“貢品”。
如今市面上,大家能推銷到的太湖銀魚次要分紅三種——鮮品、冰鮮和干品,鮮品普通只能在太湖外地購置,保鮮難度和交往運費較高;而大局部冰鮮銀魚會出口海內,有“魚參”之稱;太湖銀魚干則是最易購置的。
假如能推銷到新穎的太湖銀魚當然最好,而太湖銀魚干也是一種極好的食材,經過太陽暴曬制成的銀魚干,色、香、味、形經久不變,仍然可以保存了太湖銀魚鮮美的特點。
銀魚肉質細嫩,養分豐厚,無鱗、無骨、無刺、無腸、無鰾、無腥味,傳統銀魚的做法也是多種多樣,有銀魚炒蛋、香酥銀魚、芙蓉銀魚、銀魚羹、鍋塌銀魚等名菜,深受國際外食客喜歡。
由于體型較小,鮮銀魚往往會與其它食材搭配烹調,其中以炒、蒸和煮三種做法最為罕見,不外也可以裹糊油炸,成菜外酥內鮮,口感也非常出眾。
上面為大家引見一道以銀魚為主料的交融菜——熗鍋小銀魚,以供大家參考學習。
熗鍋小銀魚
原料:
冰鮮小銀魚200克,脆皮糊150克,蔬菜料(姜片、洋蔥絲、胡蘿卜片、芹菜節、青椒塊等)50克,干辣椒絲、鮮橙皮絲各少許。
調料:
鹽、料酒、胡椒粉、味精、木姜子油、色拉油各過量。
制法:
1、把小銀魚凍結治凈后,納盆加蔬菜料、鹽、料酒和胡椒粉腌漬5分鐘。
2、凈鍋放油燒至五成熱時,把小銀魚辨別掛脆皮糊,入油鍋炸至色金黃時,倒出來瀝油。
3、鍋里放少許油燒熱,下干辣椒絲和鮮橙皮絲炒香后,倒入小銀魚并加鹽和味精炒勻,起鍋前淋少許的木姜子油即可裝盤。
你有做過太湖三白嗎?
歡送留言分享做法!
編纂 | 紅餐網_司馬
本文由紅餐網依據材料整編而成,轉載請注明來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