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第三季播出。比擬于前兩季,這一季被不少網友詬病。其中一期里,劇組本來要在太湖尋覓花鱸以應和“莼鱸之思”的典故,最初卻將大口黑鱸(美國加州鱸)當成花鱸,引發網友吐槽。
專家:他們要找的絕不克不及是大口黑鱸
中國漁業協會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周卓誠,曾擔任《舌尖》前兩季的迷信參謀。他以為典故中的鱸魚究竟是哪一種值得推敲,但絕不會是大口黑鱸。
周卓誠引見道:“之前劇組都會向我們重復求證,防止出錯,但這一季卻把大口黑鱸錯當做古文中的鱸魚了。大口黑鱸是如今是市面上最罕見的鱸魚,但是它絕不會是古人說的鱸魚種類。由于它壓根不是原產中國的品種,而是原產美國,上世紀80年代才引進中國養殖。”
▲視頻里的鱸魚實為大口黑鱸。
據悉,目前消費者在菜場超市中買到的鱸魚少數是這種大口黑鱸,普通在飯店里烹制的鱸魚假如沒有特別闡明,也都是這種鱸魚。
大口黑鱸別名加州黑鱸,口裂大,體形呈紡錘形,背部黑綠色,體側青綠。廣東是大口黑鱸的次要養殖地,由于養殖容易,年產量不斷堅持在15萬噸擺布,年產量占國際總產量的60%以上,在市場上的占有率超越九成。
▲大口黑鱸
那么,哪種才是《舌尖3》劇組要找的食材呢?
結合古籍,周先生以為,松江鱸跟花鱸才是絕對合理的揣測。本來,“鱸”在中國現代,不同時代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指代,次要指松江鱸、花鱸兩種,此外還有鱖、已滅絕的大型杜父魚等幾個說法。
微博科普賬號“博物雜志”的主理人無量小亮也有類似的觀念,他以為,古文中的鱸魚種類是隨著天文條件的變遷、烹飪手腕的變化而有不同。宋代以前的“松江之鱸”,應該指花鱸。宋當前,漸漸改為指松江鱸。
▲左為花鱸,右為松江鱸。
松江鱸與花鱸
松江鱸別名四鰓鱸魚,屬于小型杜父魚。它和花鱸的樣貌習性完全不同,頭圓,向后漸側扁,胸鰭下部鰭條不分支,鰓膜上有兩橙色斜紋,酷似2片鰓葉,故有“四鰓鱸”之稱。松江鱸次要生活在海水上層石縫間,春季洄游入海產卵繁衍,春季再回到海水育肥。
▲松江鱸
花鱸則比擬接近我們如今對鱸魚的看法,別名海鱸魚、白鱸,魚嘴尖,體型粗而較長,鱗片粗糙,背部呈青灰色,腹部較白,體側有不規則黑色斑點。
花鱸很少進入海水,次要生活在陸地以及海口區域,每年春季繁衍后,幼魚以及局部中等規格亞成魚會洄游進入海水河流育肥。
▲花鱸
“從洄游標的目的及工夫來看,兩者有很大的個性。但細節上具有差別,進入海水的花鱸在8-9月少量呈現,在入海口則全年皆有;松江鱸僅在春季于河流下游、入海口左近少量可見,其它時節幾無蹤影。結合秋風起(普通11月)的工夫節點,”周卓誠引見道,“我傾向于時令性少量呈現的松江鱸是典故中的正主。”
兩種鱸魚都非常稀有
因養殖本錢較高,花鱸并數量不多,規模也比擬小,在市面上比擬少見,而普通以冷鮮保管的形狀銷售。
松江鱸魚則更為稀有,直到上世紀50年代,春季汛期時“松江鱸魚”的捕捉量可達萬斤。隨著工業建立項目的增多,加下水源凈化,江鱸的捕撈量急劇下降。
為了讓松江鱸重上餐桌,近年來水產專家開端停止松江鱸人工養殖,但由于種種緣由,目后人工養殖的四鰓鱸魚上市量仍然十分無限,普通人既不知曉,也很難買到這種鱸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