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火鍋的世界里,重慶是當(dāng)仁不讓的宇宙中心,重慶火鍋的涮食多為植物內(nèi)臟,大魚大肉并不多,筆者不斷不解,地處長江邊的富庶之地,按說重慶人應(yīng)該大愛江鮮湖鮮啊,可重慶火鍋中,呈現(xiàn)最多,名望最大的,卻是這無名小輩的耗兒魚。明天紅廚網(wǎng)就為大家引見一下這種無頭無名的熾熱食材,請往下看。
耗兒魚小檔案
耗兒魚是海魚,學(xué)名叫綠鰭馬面鲀,是馬面魚的一種。耗兒魚在江湖上有一號,但根本都是“諢號”,比方,因其圓胖厚實,叫作“面包魚”、“豬魚”;又因魚皮又厚又韌,必需先剝再食,又叫“剝皮魚”;而耗兒魚在潮汕的俗名叫迪仔,在四川叫耗兒魚。
為啥這樣叫,不得而知。而耗兒魚的身體如老鼠大小,所以也叫“老鼠魚”,其實,叫它老鼠魚真是一個誤傳,成年的耗兒魚都在一斤以上。
耗兒魚屬于外海近底層魚類,生活于棲息水深50-120米,散布于朝鮮、日本、印度洋非洲東岸以及中國東海、黃海、渤海、上海地域見于長江口等海域,是我國的第二大經(jīng)濟魚種,產(chǎn)量僅次于帶魚。除鮮食外,耗兒魚次要是深加工制成的魚松和烤魚片。肝可制魚肝油。
從無人理會,到百般溺愛
上世紀(jì)60年代以前,耗兒魚簡直是沒人吃的,雖然是海魚,但歷來沒人把它當(dāng)海鮮看,足見其賤。除了皮厚肉糙,長相好看外,還因耗兒魚背鰭上的刺常傷人,漁民非常厭惡它,捕后多用來作飼料或肥料。
隨著傳統(tǒng)經(jīng)濟魚類資源的嚴(yán)重衰退,當(dāng)年上不了臺面的耗兒魚卻逐步興隆起來,從上世紀(jì)70年代開端,耗兒魚開端被漸漸承受,尤其是在邊疆,到如今,耗兒魚也被吃得差不多了,一斤以上的成了稀罕物。
在重慶,最后的耗兒魚是冷鍋方式的,豆芽、青筍、鴨血等墊底,耗兒魚煮熟后端上桌。后來,逐步成了火鍋圣品,這幾年,專門運營耗兒魚的店層出不窮,清蒸的、紅燒的、水煮的、干鍋的、雙椒的、麻辣的、酸菜的、燒烤的……你想得出的有,你想不出的也有。
▲香煎耗兒魚
▲酸菜耗兒魚
▲火鍋耗兒魚
▲泡椒耗兒魚
▲水煮耗兒魚
▲饞嘴耗兒魚
都是大頭惹的禍
見到吃到的耗兒魚都是沒有頭的,這是咋回事呢?
緣由如下:
1 耗兒魚的魚頭大但肉少,吃不到多少肉,留著也就沒啥用了;
2 耗兒魚之所以叫橡皮魚,是由于魚皮太厚,且久煮不爛,必需剝皮后才干賣掉,而從頭部剝皮是最省事兒的;
3 耗兒魚頭大,魚頭、內(nèi)臟加皮占了全身分量的50%,不去頭,運輸、冷凍等本錢都會添加不少。
4 耗兒魚頭上有根尖刺(鰭棘),一不小心就會傷人。
如今曉得為啥我們罕見的耗兒魚都是無頭的吧,這么有特征的食材趕忙用起來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