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期紅廚網為大家引見了一種現時越來越貴的魚——石爬鮡,這周再為各位引見三種海魚。這三種魚雖說是不同品種,但都是以味美而出名。
石蚌
售價:上千元/斤
▼
石蚌是星點笛鯛的俗稱,別名紅魚、白點紅魚(臺灣俗稱)、支部鯛、星樽見、井關,因魚鰭為黃色,在粵港澳地域別名黃翅仔,是魚類中的高逼格食材代表。
石蚌魚體型較高且厚,全體呈淡褐色,背側偏紅,腹部則呈白色。其一切的鰭皆呈黃色或分明偏黃。眼睛下方的頰部有一條藍色線條。背鰭軟條下方、側線上方的體表有相當顯眼的白色斑點。
推銷須知:
藍色縱紋和白斑在鮮度下降時容易變得模糊,這也是廚師冤家們在推銷石蚌魚時,辨別食材新穎度的一個辦法。
石蚌魚次要散布于日本北方及中國北方海域,棲息在沿岸巖礁水域。由于前些年過度捕撈以及生活環境好轉,如今很難在能看到野生石蚌,故而其價錢動輒就是每斤上千元以上,非常珍稀。
野生石蚌是一種比擬少見的高端食用魚類,肉嫩味鮮,最好烹飪辦法就是采取港式蒸魚辦法,特調的醬汁上桌時方可淋上。食材新穎是這道菜的靈魂,石蚌魚趁熱吸收了醬汁,鮮味也隨即迸發,滿口只剩一個字,鮮!
▲清蒸石蚌
三刀
售價:上千元/八兩
▼
三刀魚別名斬三刀,或山刀。之所以叫三刀魚,是由于其魚身較厚,清蒸時難蒸熟,所以過來漁民都會在蒸魚前,在魚身剁上三刀,讓它受熱均勻。
臺灣也吃三刀魚,叫它咬破布、三康、金花、或萬年瘦;還有另一種說法,因魚背前局部隆起,形似刀而得名三刀。
三刀魚體呈橢圓形,側扁,頭部彎,唇尖厚,嘴形像蘇眉——粗大且朝下,背鰭也較普通的魚長。
三刀魚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銀色魚體外表的有有9條窄身橘黃色的斜帶,似刀紋,背鰭鰭條部有一條與基底平行的藍色縱帶,尾柄及尾鰭上有白斑分布,非常美觀。
三刀魚次要散布在日本海和南中國海,生長在咸海水接壤處,在香港有“魚王”之稱。但如今三刀魚已極為稀有,次要緣由是香港近岸的海域遭到凈化,并且這種魚十分養尊處優,漁民捕獲到它,養在缸里三兩天,就會自然死亡。現時要一條十兩重的三刀魚,最少也要上千元(香港一斤分十六兩,600克)。
推銷須知:
有很多不法奸商通常會用紅雞魚和背帶鷹冒充三刀魚,雖然此兩種魚身上也有斑紋,但和三刀魚的紋理完全不同,售價更是不及三刀魚非常之一。
其實,真假三刀并不難認,擁有鸚鵡嘴、斑馬身(有九條均勻間隔的斑紋)和梅花鹿尾(橙色上有白斑點)的是真三刀,它肉質嫩滑以及魚油甘香,是假三刀難以比較的口感。
野生三刀魚最好的做法還是清蒸,把魚殺好,不去魚鱗,蔥段墊底,放入蒸爐清蒸,上桌時再倒入蒸魚豉油。
成菜肉質甘香嫩滑,魚味濃郁,像蜆肉般鮮甜,所以有粵港的食客常以一句詩贊譽三刀魚:“鸚鵡嘴,斑馬身,梅花鹿尾三刀王,清蒸好,煎封可,甘香鮮滑皆可嘗”。
還有一種做法,以粗鹽醃過夜,再蒸熟或煎香,制法多元化,且皆能出現出魚鮮真味。
▲清蒸三刀
金鼓
售價:280元/斤
▼
金鼓魚,別名金錢魚、太陽魚、打錢婆,體扁呈圓盤形,體長大約20至30厘米,背部挺拔隆起,頭部、背鰭及尾鰭呈黃色,魚體則呈黃褐色,體色常因環境的變化而變化,時深或時淺;其體表滿布數十個黑色圓斑,似金錢狀,非常美觀。
還有一種體型一樣、但體表呈雪白色的金鼓魚,俗稱銀鼓魚,兩者的滋味口感相差不大。
金鼓魚原產于印度尼西亞、菲律賓、泰國等地的江河入海口的咸海水融合水域,我國北方江河的入海口亦有產出。相較于石蚌魚和三刀魚,金鼓魚要廉價一些,不外由于其對養殖環境要求較高,較難波動存活,這也讓野生種類的價錢不時進步。
烹飪須知:
需求留意的是,金鼓魚背鰭上的刺不單非常鋒利,并且還含有必然的毒性,廚師冤家們在烹飪金鼓魚的時分必然要小心,謹防被其背鰭所刺中,被其刺中就會紅腫并且疼痛難,需求及時處置創口,以防細菌感染。
金鼓魚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做到一魚多吃,魚肚魚鰭甘苦,魚肉甘香嫩滑,魚皮甜美,魚膽還可以泡酒吃……而整魚最佳的烹飪辦法則是以清蒸為上,將魚宰殺洗凈后,配以蔥段和陳皮絲蒸制6分鐘擺布即可。
▲陳皮蒸金鼓
陳皮清蒸的金鼓魚,原汁原味突出魚肉的鮮味,還帶有淡淡的果香味,肉質鮮嫩可口,并且養分價值較高,深受食客喜歡。
除了清蒸以外,在南沙某酒店任務的大廚李徒弟通知小編:“做法上還可以采用豉汁蒸或鹽焗,這兩種做法異樣會保存金鼓魚特有的鮮、嫩”。
▲樹子蒸金鼓
你有做過這三種海魚嗎?
歡送留言分享做法!
編纂 | 紅廚網_司馬
本文由紅廚網依據材料整編而成,轉載請注明來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