響油鱔糊是一道江南地域的特征傳統名菜,因鱔糊上桌后盤中油還在辟叭作響而得名。
沈逸鳴:響油鱔糊的名望在“響”和“糊”上,很多小師傅問我:“響油鱔糊難道真的會響?明明是鱔絲,為什么要叫作‘鱔糊’?”
其實,“糊”的實質是“濃芡”,即鱔絲上裹著濃稠的芡汁,簡直分辨不出鱔絲的容貌,成菜根本沒有湯汁,整道菜吃完,盤底也不留湯汁,因而被稱為“鱔糊”。
“響油”是指“鱔糊”裝盤后,澆熱油再走菜,上桌后熱油依然在盤中“噼啪”作響。
過來的酒樓都是“前灶后堂”,規模不大,廚房離飯堂沒幾步遠,因而這道菜都是“響”著上桌的。但是如今的酒樓很難完成——菜還沒端上桌,油溫曾經降上去,聽不就任何響聲,甚至很多要求疾速上菜的餐廳會省略“響油”步驟,所以有些入行的小廚師不曉得鱔糊是“響”的。
選料:
最好選用中等大小的野生黃鱔,每條重約200克,假如太小,不易劃出成形的鱔絲,假如太大,劃出的鱔絲過粗,肉質較粗糙。
初加工:
活鱔魚放入鍋中,壓上一個竹篦子。另起鍋入水,放入老姜、黃酒、白醋、香蔥結,燒至水沸,倒入裝鱔魚的鍋中,加蓋燙約3分鐘,鱔魚到達六成熟,撈出沖洗潔凈,劃成鱔絲備用。
成菜:
1、鍋入底油燒至四成熱,放入蔥、姜、蒜末煸勻,立即下鱔絲400克,煸炒至脫水,烹入黃酒,煸炒幾下,調入老抽25克、蠔油5克攪勻,參加白糖10克、白胡椒粉、鹽再次炒勻,勾濃芡,使一切鱔絲都平均地裹上一層芡汁,起鍋裝盤,在兩頭用手勺壓出一個小窩。
2、小窩內撒上香蔥末15克、紅椒碎5克、蒜末35克,鱔絲外表再撒勻白胡椒粉2克。
3、另起鍋入清油40克,大火燒至九成熱,起鍋將一局部油淋在蔥、蒜末上,激出香味,剩余的一局部熱油淋在鱔絲上,趁熱上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