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兒很可人兒,但能入饌的卻少之又少,像西餐里的黃花菜,中餐中的朝鮮薊,這樣能當做蔬菜的,算是花中奇葩了。有一種花兒,源自我天朝,卻在島國花開爛漫,并且成為日料中最日常的蔬菜,這就是今兒咱聊的“茗荷”。
日料中常呈現的茗荷,其實來自中國,也是我國的很多地域的日常蔬菜,它中文的大名叫蘘(ráng)荷或陽荷,姜科姜屬植物,在我國北方大局部地域都有種植,尤其是兩湖、江淮和四川等地,頗為盛產。
茗荷7月中旬至9月中旬播種,我們吃的通常是它花苞未開的花蕾。春季,陽荷的莖葉鞘紫色,緊裹嫩芽,外形似竹筍(俗稱陽荷筍,陽荷竹),也可食用。
蘘荷有很多別號:嘉草、猼且、蒚蒩、芋渠、覆葅、山姜、不雅音花、野老姜、土里開花、野生姜、野姜、蓮花姜,也有叫陽荷或陽藿的,有些方言的發音和“Yahoo”一樣樣的。而日本的茗荷,也是陽荷的變音。
姜科植物從果實到根都有著濃郁的香氣,合適用作肉食去腥的調味料,這個大家族有姜、豆蔻、砂仁、山柰、姜黃的眾多明星。茗荷雖然也有著特殊的香氣,但并不濃郁,作為家族的異類,不在調料圈打拼,而混入了蔬菜界。蘘荷味香微甘,最早用來鹽漬和做泡菜,如今常用作涼拌或炒食。
至今四川人多用陽荷作泡菜;湖南瀏陽人把陽荷切片,與豆豉、剁椒、酸刀豆絲爆炒,開胃下飯;江淮大別山的青椒炒陽荷姜是外地的特征美食;蘇南一帶,聞到陽荷切絲炒毛豆的香味,就曉得夏天到了。
茗荷(日文 みょうが )是日料中常用的蔬菜,東京有地名叫“茗荷谷”,就是由于在江戶時代普遍種植茗荷而得名。
作為日式的小菜、湯、醋漬、油炸、醬菜等料理方式的重要食材,茗荷是日本香辛菜類的代表,茗荷花、茗荷竹除了有著特殊香氣,艷麗的顏色和層次豐厚的滋味,都使茗荷成為了時節感分明的香菜君王。
“茗荷”在中國的江淮地域多有種植,國際產地屬大別山地域口味最佳。有多種吃法,到大別山旅游,青椒炒陽荷姜是最長吃的一道特征美食,不斷被人們稱為最安康的粗纖維菜品。
茗荷普通以剛出土的紫色或粉白色幼嫩芽苞(實為花苞)供食用,其花苞十分美不雅,紅紅的如小竹筍。茗荷(野姜)花苞,可直接切絲炒食,或與辣椒共泡于酸菜壇中制成泡菜。用其配菜色澤美不雅、風味共同,食味特別,香味濃郁,耐人尋味,不少消費者對其情有獨衷。
茗荷新穎食用可以直接炒食,也可以搭配其他食材做調味食用。腌制的茗荷則可以做小菜或許餐前小吃,安康又共同。
▲茗荷拌黃瓜
▲腌漬的茗荷
▲青椒炒陽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