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茨菰葉爛別西灣,蓮子花開不見還。妾夢不離江下水,人傳郎在鳳凰山。”詩人張潮的一首《江南行》纏纏綿綿又帶著點點的難過,讓人一下子就記住了茨菰這種食材。茨菰,又叫慈姑,在北方地域比擬罕見。汪曾祺已經在一篇文章外面寫到咸菜茨菰湯,外面提到茨菰帶著一股苦味所以不討喜,但是多年當前卻品出了茨菰的另一種滋味。
秋末到夏季,茨菰總會作為菜式的點睛之筆呈現(xiàn)在餐桌上。不食不時,如今正是茨菰上市的好時節(jié),一同和紅餐網看法茨菰的養(yǎng)分成效和做法吧。
食材檔案
中文學名:茨菰(別名慈姑)
別稱:慈姑,燕尾草,白地栗,酥卵
散布區(qū)域:北美、歐洲、亞洲等布區(qū)域 亞洲、歐洲、非洲的溫帶和寒帶均有散布。
茨菇每年處暑開端種植,除夕春節(jié)時期播種上市,為冬春補缺蔬菜品種之一。茨菰是無公害綠色保健食品中的上等珍品。
茨菰產地散布
原產中國。亞洲、歐洲、非洲的溫帶和寒帶均有散布。歐洲多用于欣賞。中國、日本、印度和朝鮮用于蔬菜。中國散布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,太湖沿岸及珠江三角洲為主產區(qū),南方有大批栽培。
茨菰的養(yǎng)分價值
茨菰富含淀粉、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,和鉀、磷、鋅等微量元素,對人體機能有調理促進作用。更次要的是,茨菰還具無益菌消炎的作用。西醫(yī)以為茨菰性味甘平,生津潤肺,補中益氣,所以茨菰不單養(yǎng)分價值豐厚,還可以敗火消炎,輔佐醫(yī)治癆傷咳喘。
茨菰的成效作用
西醫(yī)以為茨菰性味甘平、生津潤肺、補中益氣,對勞傷、咳喘等病有共同療效。茨菰性微寒,味苦,具有解毒利尿、防癌抗癌、散熱消結、強心潤肺之成效。可醫(yī)治腫塊瘡癤、心悸心慌、水腫、肺熱咳嗽、喘促氣憋、排尿不利等病癥。并且,茨菰含維生素B1,維生素B2較多,能維持身體的正常功用,加強腸胃的蠕動,增進食欲,堅持良好的消化,關于預防和醫(yī)治便秘最佳。
茨菰的優(yōu)秀種類——云南茨菰
在11月底上市的蔬果中,茨菰算是很受人等待的:細膩、綿實、粉香的滋味,與燒肉、五花腩一同燜,味道甚為誘人。廣州本地生的茨菰普通個頭比擬大,但啖起來總有些甜蜜,口感也不太綿實,而來自云南的茨菰仔,則完全沒有這種缺陷。
粵滇茨菰大比拼
廣州本地茨菰有苦味
作為“泮塘五秀”之一,茨菰深受老廣喜歡。據記載,在300多年前,泮塘就以盛產茨菰而出名。茨菰白皮白肉個頭大,并且外形如男丁“命根”,有“添丁”的意頭,加上上市的時節(jié)也剛好在春節(jié)前,因而在傳統(tǒng)年宵菜里,茨菰的出場率十分高。時至昔日,泮塘曾經不再盛產茨菰,廣州市面上的茨菰多是從近郊的水鄉(xiāng)農田外頭種植運到城市賣的。
▲右為云南慈菇仔,左為劣質的本地小慈菇
茨菰屬于水生蔬菜,不論水深水淺,都可以生長。小雪當時,如燕尾似剪刀的茨菰葉上,零星的裝點著白色小花,茨菇也就預備成熟了。挖的時分把田里的水放干,用鍬挖,順著枯莖殘葉的旁邊下鍬就能揪出一大串茨菰來;也可以往放掉水的茨菰田上踩,一邊拾從泥中冒出的茨菰。
很多外地人和小孩子初次看到茨菰時,都難免想到大蒜,甚至是水仙花的根;初次吃茨菰的時分印象也不必然會很好,由于茨菰味帶甜蜜,有種讓人不舒適的滋味,味同嚼著熟不透的馬鈴薯。尤其是本地出產的茨菰,個頭雖然大,但那股甜蜜味還是讓人覺得十全十美。
云南茨菰仔又粉又甜
與廣州本地茨菰味帶甜蜜不同,產自云南的茨菰仔不單沒有甜蜜味,其淀粉質還很豐厚,口感特別粉嫩。
先說云南茨菰仔的滋味。普通煮好的茨菰除了香氣外,細心聞著就能嗅到那種特別的腥臭味,不用嘗滋味也曉得,這種茨菰吃起來會帶有必然的甜蜜味。而云南茨菰仔即便在焯熟后放在碟上,聞起來也只要茨菰的特有香味而沒有腥臭味,吃起來甜美可口,甜蜜味十分淡,可以說簡直嘗不出來。
云南茨菰仔淀粉質細密,粉嫩
再說云南茨菰仔的口感。吃到嘴里,先是粉粉的,是一種很嫩、很糯的粉,不會像馬鈴薯那種一煮就爛、一爛就爛到稀里懵懂的粉;也不像番薯那種粘著牙、嗆著喉嚨的粉;也不像粉葛那種粉成一塊一塊的口感……云南茨菰仔的粉,是有汁、有嫩、有糯的粉,酥軟酥軟的,和肉汁搭配最能帶出油而不膩的口感。
除此之外,云南茨菰仔還可入藥,有清熱利尿、行血通淋、潤肺止咳的成效。
烹調
削皮吃更佳
關于云南茨菰而言,11月底至來年1月中下旬是最佳的食用時節(jié),比本地茨菰的上市工夫要早一點,也早一點“服役”。吃這種時鮮貨,普通最抱負的吃法是“茨菰仔燜五花腩”、“茨菰仔燜火腩”。由于茨菰仔是瘦物,充沛汲取了肉汁,粉粉香香,而肉則肥而不膩,是道下飯的好菜。
云南茨菰仔燜五花腩
資料:
帶皮五花腩400克、茨菰200克、浸發(fā)好的冬菰六只。
配料:
姜片5克、蔥白5克、蒜子六粒。
調味:
面醬一湯匙、米酒2湯匙、生抽二湯匙、糖一茶匙、油少許。
做法:
1、先把五花腩放入清水中,加一片姜焯水十五分鐘。
2、把五花腩切丁塊,將茨菰切至和腩肉差不多的大小。
3、燒紅瓦煲,參加少許油爆香蒜子,放入配料和茨菰在煲內略煎。
4、倒入花腩及面醬在煲內同炒半晌,濺入米酒和水。
5、用文火燜約二非常鐘,最初參加調味收汁即成。
值得留意的是,吃茨菰要削皮而不是“剝皮”。在云南昆明等地,吃茨菰仔有做成涼拌的,也有人喜歡整個焯熟后剝掉皮就吃。但有經歷的人會通知你,茨菰連皮吃或許是剝皮吃,會有一種淡皮蛋的滋味,而削皮就沒有。究其緣由,是由于茨菰生長在水中,對鉛等重金屬具有較強的吸附才能,這些重金屬尤其附在茨菰的外層。因而,在處置茨菰時,削皮通常會把表皮和最里面的一層茨菰肉給削掉,這也剛好把積聚重金屬的局部給削去。而剝皮的話,則沒有這樣徹底。
云南茨菰仔一次吃不完的話,在保管方面也有留意的中央。與本地茨菰不一樣,云南茨菰仔由于生長環(huán)境的海拔比擬高,其存儲溫度也要稍低一點,控制在6~10℃,而濕度要控制在50~60%,以防發(fā)芽。
茨菰的做法
酥脆茨菰配慢烤澳洲牛肋骨
資料:
主料:
澳洲牛肋骨1000克,鮮茨菰500克。
配料:
洋蔥圈100克,苦菊50克。
調料:
黑椒汁、番茄沙司各過量,叉燒醬、排骨醬各250克,鹽、卡真粉、雞粉各少許。
做法:
1、茨菰洗凈去皮,切薄片,入熱油炸至金黃,撒卡真粉、鹽備用。
2、牛肋骨用叉燒醬、排骨醬腌制12小時以上,入烤箱以150℃烤2小時,取出后改刀成0.8厘米厚的片,以洋蔥圈、苦菊墊底,碼放在木板上,淋黑椒汁,放上炸好的茨菰片,配黑椒汁、番茄沙司即可。
茨菰芹菜炒豆腐干
資料:
新穎茨菰、豆腐干、芹菜、紅尖椒
制造:
1. 茨菰刨皮,從兩頭切一刀,切半圓斜片。
2. 豆腐干切略斜刀片。
3. 芹菜洗潔凈切段。
4. 紅尖椒切粗絲。
5. 茨菰片、豆腐干片焯水,起鍋,倒入山茶油,煸香芹菜段、紅尖椒,然后倒入茨菰片、豆腐干一同煸炒,調味、勾芡,出鍋裝盤。
蓮藕茨菰燜番鴨
資料:
蓮藕,茨菰,番鴨,蒜苗,老姜,蒜,花椒,八角,草果,陳皮,面豉醬,生抽,白糖,上湯。
制法:
1、蓮藕去皮,洗凈,切塊,汆水待用;茨菰削皮,拉油待用;
2、番鴨宰殺治凈,斬件,入油鍋煸香,沖水;
3、另起鍋入油燒熱,爆香鴨肉塊,加上湯,入香料、調料一同燜煮約15分鐘,放入蓮藕、茨菰,持續(xù)燜煮15分鐘,加蒜苗,大火收干汁水,裝盤即可。
制造關鍵:
蓮藕汆水可避免變黑,茨菰拉油可去除甜蜜味。
點評:
鴨肉肉質緊實,香濃入味,配以蓮藕、茨菰,味道豐厚。
茨菰燒雞塊
資料:
雞塊350克,栗子50克,茨菰 100克
調料:
老抽10克,蠔油20克,柱候醬10克,白砂糖10克,色拉油1000克(炸雞和炸茨菰用),高湯200克
做法:
1.把茨菰削皮切塊,然后與雞塊用油炸至金黃備用。
2.栗子汆水備用。
3.鍋中留底油,放入柱候醬以及蠔油爆香。
4.放入茨菰、雞塊以及栗子翻炒。
5.放入余下的調料與高湯,以中火燜燒10分鐘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