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葉就是黃麻的嫩葉,也叫火麻葉、火麻頭,有麻醉、利尿、治氣喘、緩解疼痛的作用,麻樹普通生長在坎坷山區的高山上,以前潮汕的尋常人家都有種植,老一輩人把其皮剝上去曬干之后,可以賣錢,也可以打麻繩、織麻布、做麻袋,結實耐用。
可是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,麻皮沒人要了,麻袋受熱鬧了,麻園逐步從田野上消逝,許多農民都下海經商或打工去了,這時沒有洗腳上田的人發現,以前作為豬飼料的莧菜、蕃薯葉都登上了酒樓飯店的菜譜,于是便想起了麻葉,憑經歷,麻葉可以吃,并且有消食開胃、清熱祛暑的作用,于是,經過幾年的探索實驗,終于扶植出一種有別于傳統的食用麻,這種食用麻的葉子,可以用來做菜。
從春天開耕收獲的日子,不斷到盛夏,都是吃麻葉的時節,這時分的麻葉纖維多而粗,刮油兇猛,吃完不一會兒就見餓了,關于很多熱衷于減肥的美眉來說,是一種美味又安康的食材。
而關于一部份潮汕人來說,對麻葉是到了“不成一日無此物”的癡迷水平,假如一家潮州菜館里沒有麻葉賣,休說本人的出品地道。
當然,有得賣跟做得好又是兩碼事,因這種食材青澀略帶苦,纖維又粗,要做出好口感并不容易,但只需懂其特性,經過一番加工,便可以化腐朽為神奇,把麻葉變成一道可口的美食。
終究這么不起眼的食材,為何會呈現反差這么大的口感呢?上面是紅廚網為大家提供的幾道麻葉菜式,以供大家參考。
普寧豆醬燜炒麻葉
做法:
1、首先,推銷回來的麻葉要先停止挑選,邊摘出嫩葉邊泡水,摘完后洗一遍,再用另一盆清水泡10分鐘,撈起控干水份。通常一斤麻葉能摘出半斤嫩葉。
2、之后放入大開的鹽水中焯水,這道工序潮汕人稱其“咸究”,意思是增咸,而增咸是為了去除其自身的甜蜜味。
3、煮至其變軟后,撈出來過涼水,以沖掉外面的咸味,再用紗布包住,扭干水份。
4、然后把鍋燒熱,不放油、不放水,就這么放入麻葉,用小火把它漸漸炒干,這樣,干爽的麻葉才會吸收調料的滋味。
5、燒鍋下油,倒進過量的普寧豆醬和瓶里的水,再加些二湯,燒開后參加白糖和雞粉,先把滋味調好,然后放入麻葉,開中小火把其半燜半炒至入味,不勾芡,就這樣裝盤。
小提示:
麻葉自身帶有少許咸味,且會吸味,調味時要留意手重點。
特征:
這道看似偉大的鄉下菜,雖然看起來賣相不咋的,皺巴巴的暗綠色,就像一盤脫水的野菜,可也不是那么好服侍的,從選材到烹制,需消耗很多的工夫,用來下粥是個很好的搭配。
雞湯浸麻葉
做法:
1、麻葉摘出嫩葉,洗凈后再用清水泡10分鐘,撈起控干水份。
2、把麻葉投進放了油和鹽的沸水中焯一下,撈起控干水份。
3、舀1---2勺清雞湯到鍋中,調味,燒至微開時再放入麻葉,中小火把其煮至半入味即可起鍋倒進盛器中上菜。
這道菜的重點在于清雞湯,而要取得清雞湯就必需得吊制,吊制清雞湯次要用老母雞、骨架等一些鮮味及蛋白質豐厚的原料,不宜用帶皮的豬腳、蹄膀一類的原料,湯沸時,要撇去泡沫,然后轉小火,使湯沸而不滾,然后長工夫加熱,溫度要堅持在90度擺布。而為了使湯色更明澈,最好是用雞蓉來吊湯,因其可以吸附湯中粗大的雜質。
脆皮麻葉
做法:
1、麻葉焯水,撈出過涼水,扭干水份后切成小粒,待用。
2、取麻葉粒100克,混進200克的墨魚膠里,拌勻后鋪在已抹了一層油的碟子上,把外表抹平整,拿去蒸熟。
3、取出蘸上脆漿,炸至外表金黃,再切成八件四方件即可裝盤。
小提示:
這道菜可以用摘除嫩葉后的麻葉來做,以最大限制天時用原資料,節省本錢。
這道菜由于要用到墨魚膠和脆漿,因而這兩樣是先要做好的,辨別辦法如下:
墨魚膠的制造:
做法:
1、大墨魚洗凈,撕去外表的軟殼和韌度大的外皮,吸干水份,切成小塊,用絞肉機絞成肉茸。
2、一斤墨魚茸放入10克鹽、15克雞粉,攪拌平均后用手整塊撈起,然后用伎倆發力,把它摔打至起膠粘手,再參加一個曾經打發好了的蛋白,拌勻后就可運用。
脆漿的制造:
做法:
1、先調好脆漿粉:中筋面粉500克,生粉100克,泡打粉0.25克,過篩拌勻即可。
2、碗中放入脆漿粉,加清水,漸漸攪拌成漿狀,捏碎漿里的小顆粒,再參加少許鹽、油拌勻即可。
石鍋松子麻葉炒飯
資料:
熟米飯400克,麻葉茸、炸松子、肉松、生菜絲、水發枸杞子各過量。
做法:
1、麻葉摘出嫩葉,洗凈后浸泡10分鐘,撈出控干水份后,剁成茸。
2、冷鍋熱油,下米飯炒熱后調味,再下入麻葉茸翻炒平均至米飯泛綠,舀進燒熱的石鍋后,在飯面上撒上炸松子、肉松、生菜絲、和枸杞子即可上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