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養式的藏豬吃著外地的蕎麥和草等長大,它的種類屬于“豬小鬼大”型,如何養都是阿誰頭,養足1年也只是五六十斤,而普通的豬1年就長到百來斤。關于這種又難養又養不大的豬,經濟效益不及大豬高,因此養的人少,紅廚網明天要為大家引見的就是這樣一種豬——藏香豬。
被稱為“喝泉水、吃山珍”長大的藏香豬正在成為藏族飲食文明的一個品牌。它別名“人參豬”,“蕨麻豬”,“蟲草蕨麻豬”,“藏豚”,是西藏原始的瘦肉型豬種,屬野外牧養類。其脂肪含量很低,皮薄,肉質鮮美,養分豐厚。海拔3000-4000米,是純種藏香豬最佳生長高度。
外地藏香豬放養在山林間,常食用蟲草、松茸、人參等野生藥材,因而不只肉質上乘,甚至豬糞都被收買用作藏藥藥引。藏香豬雖然生長周期稍長,需兩年,但其繁衍才能較強,最多一年可繁衍2次(8、9月份和2、3月份),一次產仔8頭擺布。藏香豬脂肪含量很低,豬皮薄,肉質鮮美,養分豐厚,是雪域高原難得的美味佳品。
關于藏香豬的傳說
聽說是當年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時分,在西藏林芝地域太沼(發布江達縣太沼古城)留駐,等候藏王松贊干布來迎接。從小生長在長安的公主吃不慣西藏的糌粑,喝不慣西藏的酥油茶。事先公主的衛隊就去抓野豬來給公主吃,公主吃了這比長安的豬小得多的藏豬,覺得滋味非常鮮美。
為了能讓公主能吃上豬肉,事先吃不完的就養起來。一段工夫后,藏王松贊干布來接走了公主。公主的衛隊就留在了太沼古城。衛隊的兵士常常給公主送去公主愛吃的豬肉,事先吃慣了牦牛肉的藏王也發現豬肉的滋味什么鮮美,就恩賜給事先的貴族吃,也失掉了貴族們的認可。
從此,這中藏豬就成了西藏貴族的貢品。唐王朝排人來探望文成公主,公主就用藏豬肉來款待家鄉來的親人。唐王朝的大臣吃了藏豬肉,覺得和以前吃的豬肉不一樣,肉質細嫩、口感爽滑,道鮮美,于是取名為藏香豬。
藏豬是西藏特有的高原型中央豬種,次要散布在雅魯藏布江中游流域平地深谷區,其中以植被較多的工布江達縣、林芝縣、米林縣、墨脫縣、波密縣、芒康縣、嘉黎縣的忠義鄉等最多。
藏豬是2001年國度所確定的保種名錄中19個豬種之一,是西藏共同的種類資源,屬放牧豢養的較原始的瘦肉型豬種。藏豬以高田野生植物的莖、葉及果實為主食,其體小皮薄,脂肪少,瘦肉多,高蛋白質,肉質細嫩、滋味鮮美,富含十余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成份,所以人們賜它為“高原之珍”。
藏豬小檔案
1、體型表面
藏豬體形小,頭嘴尖,頭狹額面直,無皺紋,耳小直立,身軀窄,背腰稍凸,四肢結實緊湊,適合爬坡,擅長奔馳;被毛多為黑色,局部豬額部、肢端、尾尖為白色,鬃毛長而密,并有少量絨毛,可以抵擋酷寒;嗅覺靈敏、視覺興旺而便于尋食,并能逃避獸敵;公豬前軀較后軀略高,母豬后軀較前軀略高,母豬普通有5~6對乳頭。
2、生長性狀
藏豬生長發育緩慢,體重增長甚慢,在放牧為主的條件下,6月齡母豬體重僅(15.34±2.15)kg,2歲以上成年母豬體重(33.04±2.76)kg,是我國目前體重最輕的豬種類之一。藏豬是我國車載斗量的珍貴基因資源,在開展我國高海拔地域養豬消費中發揚了重要作用。
3、肥育性狀
藏豬終年放牧,僅在冬春季補飼少許精料,夏秋普通成群露宿山坡、田野等,很少歸牧。在豢養辦理技術極為集約的條件下,肥育豬增重遲緩,肥育期甚長,普通2~3周歲體重僅為40~50kg。改動豢養辦理條件后180天肥育后體重可達22.36kg、日增重達124g、每增重1kg需求耗費混合精料6.77kg。
藏豬的生活環境
藏豬為順應野外放牧豢養,為避免野獸猛禽襲擊,抵擋惡劣的高寒氣候和優良的豢養辦理條件,臨時以來構成了視覺興旺,嗅覺靈敏,能奔善跑,頭長嘴尖,心臟興旺,體軀狹隘,四肢結實,鬢毛粗長,絨毛昆生,耐集約、抗病力強等生活高原生態環境的特點。
雖然高原型氣候較為惡劣,但林芝地域工布江達縣藏豬的生活環境則較為優越,首先是豐厚的植物資源,放牧藏豬生活區域的森林掩蓋率普通都在70% 以上,藏豬的棲息對食物鏈的選擇性極為分明,普通會選擇在青岡、野桃樹以及可食性草本植物較為集中的區域,這些區域蘊藏了少量的植物果實、野生菌、根莖等飼料資源。其次是藏豬的放牧棲息地地表水源都較為豐厚,較為良好的生態環境孕育著豐厚的飼料資源,這是放牧藏豬生活的必備條件。
藏豬散布圖
藏豬共同的生活習性
1、群體習性
放牧藏豬群體性很強。藏豬群外行走、奔逃、尋食、飲水、棲息及其他活動時,普通結群而行,從不分散活動。放牧藏豬在野外消費的仔豬亦尾隨母豬,同大群一同活動,從不離群。藏豬群根本是以一個家族為獨立活動單位,極少有戶群混雜景象。
每群藏豬中都有“頭領豬”,其他豬均尾隨其后。若遇外來豬群和敵害侵擾時,頭領豬會奮力爭斗和驅逐,尤以公豬和哺乳母豬最為突出。若抵敵不支,便全群遷移、逃遁。
2、采食習性
藏豬尋食范圍很廣,采食才能極強。從草本到草本,從根莖到葉果,從地上到地下,從水面到海洋,均可采食。采食的次要品種有各種野菜類、草根、樹葉、嫩條、野果、青岡籽、青稞、小麥、豌豆等100余種;并且時常在淺水中捕食魚類。飲水次要是山澗河流等地表水,夏季春季常以積雪為飲。
3、棲息習性
放牧藏豬多選擇于背風朝陽、遮雪御霜、暖和枯燥之地為棲息場所。普通狀況下,藏豬可直接拱土為窩或以穴、洞、坑為窩。帶仔哺乳母豬則多以獨立拱土為窩,并上蓋枯枝、葉草等作為粗陋棲息地。其他豬扎堆棲息。
豬群白晝在棲息地左近尋食、飲水、活動。其活動范圍普通在1~2 km以內。藏豬黃昏前往棲息地之前,習氣于在棲息地左近排泄糞便。放牧活動普通在白晝停止,天明開端、日落前往棲息地。除偶然排泄糞便和遭到驚擾外,早晨根本中止活動。
4、遷移習性
放牧藏豬具有個人遷移的習性。遷移頻率取決于食物、飲水、敵害等諸多要素。在水草豐茂、食物富余、敵害較少之地普通滯留工夫較長。一旦采食、飲水、平安遭到要挾或損害,豬群便自發性地遷移別處。同時也存在時節性遷移,遷移間隔近則數百米,遠則數千米。
這位來自雪域高原的“黑色帥小伙”全身都是“寶”,由于它肉質鮮嫩、高鈣低脂、養分豐厚等特征博得了眾多饕餮大亨的喜愛,紅餐小編帶您看看它全身不同部位的不同做法吧!
不同部位的不同做法
藏豬肉的不同部位肉質也不同,烹調時有不同吃法,依照烹調的需求豬肉有以下部位:
1、藏豬里脊肉:是脊骨上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。肉中無筋,是豬肉中最嫩的肉,可切片、切絲、切丁、作炸、熘、炒、爆之用最佳。
2、藏豬臀尖肉:位于臀部的下面,都是瘦肉,肉質鮮嫩,普通可替代里脊肉,多用于炸、熘、炒。
3、藏豬坐臀肉:位于后腿上方,臀尖肉的下方臀部,全為瘦肉,但肉質較老,纖維較長,普通多作為白切肉或回鍋肉用。
4、藏豬五花肉:為肋條部位肘骨的肉,是一層肥肉,一層瘦肉夾起的,適于紅燒、白燉和粉蒸肉等用。
5、藏豬夾心肉:位于前腿上部,質老有筋,吸收水分才能較強,適于制餡,制肉丸子。在這一部位有一排肋骨,叫小排骨,適合作糖醋排骨,或煮湯。
6、藏豬前排肉:又叫上腦肉。是背部接近脖子的一塊肉,瘦肉夾肥,肉質較嫩,適于作米粉肉、燉肉用。
7、藏豬奶脯肉:在肋骨上面的腹部。結締組織多,均為泡泡狀,肉質差,多熬油用。
8、藏豬彈子肉:位于后腿腿上,均為瘦肉,肉質較嫩,可切片,切丁,能替代里脊肉。
9、藏豬蹄膀:位于前后腿下部,后蹄膀又比前蹄膀好,紅燒和清燉均可。
10、藏豬豬頸肉:又稱血脖,這塊肉肥瘦不分,肉質差,普通多用來作餡。
11、藏豬豬頭:宜于醬、燒、煮、腌,多用來制造冷盤,其中豬耳、豬舌是下酒的好菜。
藏香豬最佳食用辦法
1、燒烤藏香豬臘肉
假如游覽入住到魯朗下的扎西崗村的某一戶藏族人家,坐在客廳的藏床上一低頭,就能看到一排藏豬肉掛在爐臺的正上方,豬肉根本上是通明的,很有點像臘肉。扎西崗村里做藏香豬的辦法十分復雜,就是拿了一塊已臘過一段工夫的肉塊放到火上直接烤,比及烤出油漸漸地熟了,用刀子把烤黑的局部刮掉,清算潔凈之后切片食用。
友誼提示:直接吃,不免會覺得清淡,建議卷了餅子再加一點青菜,滋味相對純粹,值得贊一個!
2、藏香豬松茸湯
林芝地域素以盛產各種山珍著稱,而松茸不單風味極佳,香味誘人,并且是養分,素有“食用菌之王”的美稱。所以把外地特產的藏香豬與松茸配搭既是美味也成就經典,這道菜肴的共同之處就是將兩種外地特產完滿的交融,是純自然、高養分的綠色生態食品。
制造辦法:與普通煲湯辦法相反,先將燉鍋裝滿水,放入豬肉大火燉,等水開后小火慢燉,直到肉量變得酥軟時放入燉松茸。
友誼提示:由于松茸自身就很鮮美,所以千萬不要參加味精毀壞其鮮味。
知識普及:藏豬生來就具有拱土尋食的采食行為,藏豬十分喜歡松茸的滋味,只需在某個中央有松茸生長,它就會在這里彷徨不肯走開,所以高原地域的人民常用藏豬來尋覓珍貴的松茸。
3、燒烤藏香豬
假如出行的隊伍人員夠多,無妨在夜晚的星空下,架起柴火來烤上一只完好的藏香豬。由于藏香豬皮薄、胴體瘦肉率高、肌肉纖維特細、肉質鮮嫩,所以烤出的肉質怎一個“鮮”字了得!
制造辦法:一邊慢烤一邊噴上拉薩啤酒,涂抹豆瓣醬或辣醬,還可以依據本人的口味刷上些醬油,烤熟一層割上去吃一層,再邊烤邊涂上作料。不只享用了美味更享用了一場篝火盛宴。
友誼提示:這樣的吃法只合適在室外,特別是在西藏山美水美的河邊。假如你整天呆在大都市?就別想了!
4、涼拌藏香豬
拉薩的瑪吉阿米仿佛是每一位到拉薩旅游的游客必去的中央,瑪吉阿米的菜品里有一款涼拌藏香豬肉,也就是俗稱的白切豬肉。那肥肉爽脆不膩,完全不像普通肥肉有滿口油脂的覺得,而瘦肉鮮嫩,似入口即化,假如和著烤香菇一同卷進大餅,滋味超正!
制造辦法:這道菜花的心思最少、做法最復雜,但享譽最多,可以將煮熟的豬肉不添加任何佐料,就有入口留香的覺得。拌上點辣椒、花椒更是美味無比。
5、藏香豬鍋魁
鍋魁,說白了就是南方的燒餅,只不外四川人創造了燒餅夾肉、夾菜的吃法,并給它起了個特別的名字——鍋魁。望文生義,不必多說看名字就曉得,“藏香豬鍋魁”就是將藏香豬肉做成餡的鍋魁。
制造辦法:將藏香豬肉放入開水鍋中,加過量的蔥、姜塊煮熟撈出晾涼,再放入油鍋放入蔥、姜、蒜、老干媽醬、豆瓣醬、精鹽、味精、醬油、白糖等調料,加老湯小火慢煨至熟透。將加工好的鍋魁切片,夾入藏香豬肉就可以開吃啦!
那么關于吃藏豬肉,我們該如何檢驗它質量的好壞呢,一同來理解下吧!
如何檢驗豬質好壞
檢驗豬質好壞,辦法十分復雜,白焯即可!清水白焯這烹調方式比如一面“照妖鏡”,食材好壞立馬見分曉。越是質量惡劣的肉,才越需求“耍大旗”下濃醬應付。這餐廳大佬好膽量,菜牌上就來一道“白焯藏豬原味食”,這該有多大的自信才敢拿出這一味啊!
夾一塊藏豬肉,能見五花散布美麗,那層皮下脂肪試過屢煎不出油,是為真正的肥而不膩,瘦肉不硬身,軟硬正相宜,最重要的是滋味,豬肉有原始肉香,不似里頭豬肉異味多。除了白焯,滾湯清食也是一大考驗,此肉滾湯無油漂出,屢滾不膩。
最嚴酷的檢驗辦法實施過了,肉質過關。接著就是廚師大展廚藝,充沛發揚肉之優點時了。家燜藏豬惹味香,豉油糖燜,豉油采用頭抽,糖以黃糖或冰糖熬,豬肉取五花腩不飛水,洗凈即可,以保存豬香味。
烹調進程最重要的是肉要先下鑊鏟一鏟,直至肉呈金黃色。“無渣粉葛藏豬”則是采用增城粉葛,蒸煮當前下肉齊齊再蒸,如此,肉有粉葛鮮甜,粉葛吃來無渣。
藏香豬菜式
藏香豬腐竹煲
資料:
主料:藏香豬肉、南昌腐竹
輔料:芹菜葉、雞湯過量、蒜片、鹽、雞精、豬油過量
做法:
1、南昌腐竹提早浸泡,藏香豬切片、芹菜葉改刀備用。
2、炒鍋放過量豬油,爆香蒜片,下藏香豬肉、腐竹翻炒,入過量的雞湯。
3、燒開之后轉移到煲仔外面持續小火漸漸煨制,讓藏香豬和雞湯的滋味漸漸浸透到腐竹中,在煲仔中20分鐘足以。關火前調味,放入過量的芹菜碎即可。
小貼士:
1、做美食考究的是耐得住寂寞,太急,太趕滋味必然不佳,所以漸漸煨制這道菜的時分,等候的進程其實是很享用的。
2、用豬油會讓湯色愈加濃郁鮮香。
紅燒藏豬肉
資料:
主料:藏豬肉800克
調輔料:姜1小塊、大蒜4瓣、蔥白2段、八角4個、三奈1個、香葉2片、桂皮1小段、沙仁1個、干辣椒12個、冰糖15克、白糖20克、鹽1茶匙(5克)、高度白酒200克、清水100克
制造:
1、肉洗好后,切成3cm見方的小塊,大蒜切片,蔥白切段,老姜切片備用;
2、肉入冷水鍋,將水煮沸后持續煮2分鐘撈起來,用溫水把肉沫沖洗掉,瀝干水;
3、鍋中放少許油,干辣椒剪段和桂皮、香葉、八角、三奈、沙仁放入熱油,大火翻炒出香味;
4、再下蔥白段、蒜片、老姜片,翻炒出香;
5、下藏豬肉塊,中火煸炒至表層微黃;
6、假如炒豬肉出油較多,就不必加油了,假如沒有,加少許油,參加白糖,漸漸炒至白糖變紅,并且大油泡變小油泡,小油泡快沒的時分,糖色就炒好了;
7、倒入煸炒好的藏豬肉,翻炒平均至肉都上色;
8、參加白酒和清水,加鍋蓋,大火煮沸后,關小火;
9、1個小時后,參加冰糖化開;
10、再撒上過量的鹽,大火收汁水即可。
小貼士:
炒糖色的時,火不宜過大也不宜小,留意顏色變化和油泡變化。由于后面用了白糖,冰糖不宜過多,用點以提色即可;兩次放油都放較少油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