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州茶點種類單一,大致可以分為傳統和創新兩大類,蝦餃、鳳爪、排骨和燒麥被稱為傳統茶點的“四大天王”,是廣州人的最愛。廣州陶陶居的大蝦餃穩居銷量排行榜頭把交椅,之所以熱賣,除了深沉的群眾根底,還與茶點技術總監劉偉光對它停止了與時俱進的改進有關。
首先,精選個頭更大的青蝦仁,規格為3140,口感更彈更鮮;其次,增加肥肉的用量,添加春筍粒,做好的蝦餃沒有原先那么清淡,并且還有股脆脆的口感;第三,增大重量,傳統蝦餃普通重6錢,而陶陶居的蝦餃超越一兩,潔白豐滿、晶瑩剔透,這種個頭上的差別性令人一見難忘。
調餡:
1、豬肥膘切成大米粒狀。
2、鮮竹筍拔取尖部,切成大米粒狀。
3、大青蝦仁2千克抽掉沙線,歸入盆中,參加清水1.5千克、生粉100克、白糖80克浸泡15分鐘,撈出沖掉糖分,盛入盆中,加生粉40克、鹽20克、白糖15克、味精、胡椒粉各8克、食粉5克,用手不斷地攪勻、拍打,至蝦仁漲發上勁時參加竹筍粒300克、肥肉粒200克、豬油(提早參加蔥、姜、香菜根、洋蔥頭、干蔥塊熬煉至香)100克、花生油30克、麻油20克悄悄拌勻即成。
外皮:
澄面500克、生粉300克歸入盆中拌勻,沖入過量90℃的熱水(約600克)攪拌至燙透,邊揉邊陸續撒入生粉100克,參加白豬油50克持續揉勻,直至揉成軟硬適中的面團。
制造流程:
面團下成小劑子(約15克/個),用手掌溫順地揉成圓球,放到面板上,用刀面碾壓成薄片。取壓好的面皮放入50克蝦餡,收口捏出約14-15個褶,變成大蝦餃,每三個擺入一口小籠,旺火蒸5分鐘即成。
制造關鍵:
1、調餡時,最初放入肥肉粒后無需再過度攪打,只需悄悄抄拌平均,不然肥肉粘連出膠,蒸成的蝦餃會出油,口感比擬膩。
2、和燙面時,生粉不成全部放入盆中燙熟,要留出2兩,在后來揉面時陸續放入,這局部生粉使得面團變成半生半熟的粉團,從而更有筋力,若全部燙熟則面團過于綿軟,承重力太小,包入少量的蝦餡后容易決裂。
3、和面時最初要加少許白豬油,這樣面皮更亮,吃起來口感爽滑,不會粘牙。
4、揉劑子時要力道弛緩,不成運用鼎力搓揉,不然面團急速上勁,使得筋力過強,包餡時不易拉抻,容易回縮。
5、用刀面制皮時異樣不克不及鼎力碾壓,不然面皮一樣會急速上勁,招致筋力過強,不容易包餡。
6、為何不必搟面杖呢?這是由于面團筋力較大,搟面杖難以壓平搟薄。
7、面團不成一次和制太多,不然即使包上保鮮膜依然流失水分,質地變硬,就沒法運用了,最好現燙現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