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油魚片是由傳統(tǒng)魯菜——浮油雞片演化而來,成菜潔白鮮嫩,湯汁通明,幽香利口,老幼咸宜。
此菜是魯菜中典型的“料子”菜,“料子”在江蘇菜里也被稱為“締子”,締子可細分為硬締、軟締、嫩締三種,魚丸、雞丸屬于軟締,而浮油魚片則屬于嫩締系列。
傳統(tǒng)的浮油雞片是將雞料子加蛋清、水淀粉等攪成糊,然后舀入油中,浸成不規(guī)則的大片,滑炒而成,高文平在選料和技術上停止了兩大改造:
1、雞茸改為海水魚茸,色澤愈加潔白,口味鮮美,質(zhì)地細膩,富有彈性。
2、將和好的魚糊用小勺漸漸舀入平底鍋,使其綻放成為圓片,堪比圓規(guī)畫出來的。
很多教師傅見過此菜之后都大為詫異,以為是用模具切出來的——這一步正是此菜的中心技術環(huán)節(jié)。
高文平說:運營以口味取勝、教學以標準取勝、競賽以功夫取勝。這道菜看似復雜,實則包含了極深的烹調(diào)功底,我曾在店里重復練習幾百遍,才確立其規(guī)范做法并推出。2004年,我?guī)е@道千錘百煉的功夫菜,參與了第十四屆中國廚師節(jié)的競賽,一舉榮獲了金廚獎,而此菜也被評為中國名菜。
制造流程:
1、草魚(或許白魚、鯉魚)宰殺治凈,片下魚扇,刮下魚肉,挑出亂刺之后砸成泥。
2、取100克魚泥歸入盆中,加蛋清3個、清水400克、水淀粉25克、鹽8克、味精5克,朝同一個標的目的攪拌平均成稀糊,至能呈直線狀下落為宜。
3、平底鍋放入一層色拉油(深約5厘米)燒至兩成熱,用湯勺舀起魚糊,漸漸倒入鍋中,魚糊在鍋底漸漸分散成圓片,待四周冒出豐厚的小氣泡時,鏟起魚片,待其浮出油面時撈出,放入溫開水中去油。
4、鍋下蔥姜油75克燒熱,下香菇1個、菜心20克煸炒,加清湯100克、米酒10克、鹽2克、味精2克,勾芡后下魚片悄悄掂勻,淋明油,擺入瓷盤中即可上桌。
制造圖示:
1、魚泥歸入盆中,加蛋清、鹽、味精調(diào)勻。
2、倒入水淀粉,朝同一個標的目的攪勻。
3、攪成稀糊,以能呈直線狀下落為宜。
4、舀起一勺魚糊,緊貼油面。
5、對準一個點慢慢倒入。
6、用鍋鏟鏟起,持續(xù)浸至成熟。
7、浸出的魚片好似圓規(guī)畫出來的普通,撈出后放入溫水中去油。
8、加清湯、米酒、鹽、味精,勾芡后下魚片悄悄掂勻,淋明油。
巨匠點撥:
1、攪勻的魚糊雖然比擬稀,但也是一種上勁的形態(tài),即舀起往下倒時能流成線,這樣才可以滑出魚片。
2、向鍋里舀糊的操作步驟看似復雜,實踐上超難。舀起魚糊的勺子需緊貼油面(不克不及高于1厘米),往鍋中對準一個點倒,力道平衡,不要忽多忽少。將一勺糊平均地倒在該點上,這樣魚糊才干勻速分散,變成圓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