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橄欖是一種不起眼的食材,不外正是這樣一種不起眼的食材卻成為了廣東人餐桌上、湯鍋里的常客。明天紅廚網就為大家引見一下石橄欖,請往下看。
石橄欖小檔案
▼
石橄欖,學名石仙桃,由于產地的不同,石橄欖還有很多別號,如石上仙桃、石蓮、果上葉(彝族)、石上蓮(惠陽、湛江)、大號石橄欖(潮汕、普寧、潮陽、)、雙葉石橄欖、薄葉石橄欖(潮安、南澳)、箴蘭(普寧、潮陽)、大吊蘭(湛江)、浮石斛、川甲草,生長在深山林蔭巖石壁上的多年草本植物,特殊的生態環境使石橄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。
石橄欖為多年生附生草本,根狀莖通常較細弱且短,爬行狀,直徑有3-8毫米或更粗,覆有膜質鱗片狀葉,具較密的節和較多的根,假鱗莖干時縮成條狀或紡綞狀,有不規則的縱皺紋和縱溝紋,頂端有芽痕或葉痕,灰黃色或黃褐色,有時綠黃色;質韌,斷面灰白色,呈短圓柱形,暗語一端較粗。
石橄欖的外表較潤滑,少有溝紋,質地較松泡,氣息較淡,其中以假鱗莖肥厚、斷面白色、根狀莖和須根少者為佳。
次要產地
▼
石橄欖附生于海拔890—2100米的林中、溪谷邊或林地邊緣的樹干上、巖壁上或山林下具腐殖質的巖石上,海拔通常在1500米以下,多數可達2500米,七、八、九月產量最少。
石橄欖在我國散布非常普遍,次要產于我國西北部至南部的浙江南部(泰順)、福建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貴州興義、遵義、黔西北苗族侗族州、黔南布依族苗族州、香港、云南東南部至西北部。
石橄欖有清熱養陰、化痰止咳、潤肺生津、利濕消瘀等成效,并且價錢不貴,常用于煲湯。
石橄欖的烹飪
▼
由于食材特性決議,石橄欖大多只用于燉煮熬湯,與家禽、肉類一同煲湯佐餐,其色明味香,是盛行官方的一種保健、美容,四季皆宜的藥膳,對許多疾病都有預防或緩解的作用,如石仙桃燉豬肚就對胃痛有著很好的醫治作用。
燉煮石橄欖的辦法也很復雜,取石橄欖,洗凈后與豬排骨、豬肚、小腸、瘦肉等各種家禽搭配,配水約一千克(4-5人份),調少許鹽,入蒸柜燉煮60分鐘即可上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