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牛蒡和山藥這兩種食材,大家必然不生疏,尤其是粵式老火湯中常常會用到這兩種食材。不外,由于牛蒡長得真實太像鐵棍山藥了,有很多冤家都會分不清楚。明天,紅廚網就為大家解說一下這兩種食材的異同,請看——
△左為牛蒡;右為山藥。
牛蒡小檔案
▼
牛蒡別名惡實、鼎力子、西洋參、西洋牛鞭菜等,長達15厘米,直徑可達2厘米,一千多年前日本從中國引進,并將其改進成食材,還把它奉為養分和保健價值極佳的蔬菜,享有“蔬菜之王”之佳譽。在臺灣日據時代,日自己就曾要求臺南外地農民少量種植牛蒡。自此,牛蒡便在臺灣扎根,并逐步成為臺灣的常用食材之一。
牛蒡次要散布于中國、西歐、克什米爾地域、歐洲等地,在國際則次要產自臺灣、江蘇和山東,諸如江蘇的徐州豐縣、沛縣和山東省的蒼山,牛蒡的種植歷史悠久,并且面積規模也較大。
牛蒡自身劉含有菊糖、纖維素、蛋白質、鈣、磷、鐵等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,其中胡蘿卜素含量比胡蘿卜高150倍,蛋白質和鈣的含量為根莖類之首。
而牛蒡根富含纖維素和氨基酸,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較高,而尤其是具有特殊藥理作用的氨基酸含量高,在國際牛蒡還會作為中藥材運用,具有醫治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抗癌等作用,還可降血糖、降血壓、血脂、醫治失眠、進步人體免疫力等。
選購牛蒡有考究,以長度在60厘米以上、直徑約1元硬幣大小、形狀蜿蜒無分叉、全體粗細平均分歧者為好;別的,牛蒡的表皮以淡褐色且不長須根的為佳。
撈汁牛蒡絲
主料:
牛蒡絲100g
輔料:
胡蘿卜絲20g、黃瓜絲20g、紫甘藍15g、水發木耳15g(切絲)、香菜10g
調料:
海鮮撈汁80g、香油6g
做法:
1、水發木耳切成絲,香菜切段。
2、鍋內放水沸騰后,放入胡蘿卜絲,木耳絲汆水備用。
3、各種原料拌勻,海鮮撈汁香油調勻,澆在原料上即可。
操作關鍵:
牛蒡刀功要求嚴厲,粗細平均。
山藥小檔案
▼
山藥別名薯蕷、土薯、山薯蕷、懷山藥、淮山、白山藥,種類有很多,在此則復雜引見一下鐵棍山藥。
山藥,作為藥食兩用的中藥材,受區域氣候特征、地質特點、生長習性等要素的影響,具有不同的產地特征。而主產地為河南博愛、武陟、溫縣等地,其它很多省份也有栽培。以廣西、河北、河南等地為主的幾大產地構成了國際次要山藥栽培區。
古代迷信剖析,山藥的最大特點是含有少量的黏蛋白。黏蛋白是一種多糖蛋白質的混合物,對人體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,能避免脂肪沈積在心血管上,堅持血管彈性,阻止動脈粥樣硬化過早發作;可增加皮下脂肪堆積;能避免結締組織的萎縮,預防類風濕關節炎、硬皮病等膠原病的發作。
而山藥所含的多巴胺,具有擴張血管、改善血液循環的重要功用,該成分在醫治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在烹飪辦法上,山藥比牛蒡要愈加豐厚,除了燉煮外,還可炒、蒸、拌。
桂花山藥
原料:
山藥300克。
調料:
桂花蜜過量,白醋少許。
做法:
1、山藥去皮,改刀生長條,浸泡在白醋水中。
2、鍋中燒過量清水,水開后,下入山藥條煮約2、3分鐘至斷生。
3、撈出后馬上浸入涼白開,過涼后撈出,瀝干水份。
4、把處置好的山藥條擺盤,淋上桂花蜜,即可。
牛蒡與山藥的識別
▼
牛蒡和山藥在市面上均非常罕見,上面就為大家解說一下如何從外不雅上區分這兩種食材。
牛蒡長得像樹根,又直又長,很少有分叉呈現,外表十分粗糙,絕對山藥而言,牛蒡外形愈加細長;而山藥的根莖比擬粗大,挺直生長,長度大約為一米,外表絕對潤滑,很脆,用手很容易就能掰斷,掰斷的切面非常稀薄。
△山藥
成效上,兩者也有較大的區別。
牛蒡較寒,味苦,具有解毒消腫、疏風散熱的作用,常吃可以無效預防風熱感冒等疾病,還能緩解頭暈、咽喉腫痛、咳嗽以及齒痛等癥狀;而山藥性平,味甘,具有補脾養胃、生津益肺的成效,關于脾胃虛弱、便溏腹瀉的人能起到必然的作用。
△牛蒡
互補的好伙伴
▼
如今市面上能買到的新穎牛蒡多為日自己改進當時的,緣由是原生牛蒡滋味甜蜜,難以下咽,多用于西醫入藥。即使是如今的牛蒡,滋味雖然微甜,不外入口依然有些“沖”,有人描述其為樹根味、中藥味。
為了將牛蒡用于烹飪,有徒弟開端考慮找什么搭配牛蒡可以中和它的苦味,開端嘗試用山藥搭配牛蒡。后果發現,山藥的微甜味可以中和局部牛蒡的苦味,并且山藥共同的粘液,也可以改善牛蒡的粗糙口感。
更重要的是,這兩種食材的成效雖然不同,卻恰恰能互補,一同用于燉煮,成了一道道美味滋補的湯品。
△牛蒡山藥燉排骨
注:一切圖片來源網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