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南是華夏民族的傳統聚居地,這里四季清楚、水繞山環,除了坐擁中國最大的平原之外,還擁有世界少有的“物種基因庫”、“自然博物館”——長白山和蘊藏著豐厚野生動植物資源的"綠色寶庫"——大小興安嶺,西南的稀有食材令人向往
▲長白山
鹿茸
鹿茸是西南“三寶”之一(別的兩寶是人參和貂皮),我國鹿的種類有19種(全世界40種),市場上次要茸用鹿是馬鹿和梅花鹿,其中以西南的梅花鹿(花鹿茸)質量最好。
▲梅花鹿多產于吉林長白山
鹿茸指的是鹿角剛長出來時,未發育完成的鹿角,依據發育不同可分為初生肉、二杠茸、三叉茸、四平頭。每只梅花鹿一年可割取兩次鹿茸,一般是在春、秋割取;然后經過加工,最初陰干或烘干,每對鹿茸大約4000—5000元。
▲鹿茸,秋末冬初(或霜降之后)是食用鹿茸最佳季節,進補效果最好。
鹿茸最罕見的食用辦法是泡酒或燉湯,也可泡制藥茶飲用。鹿茸片以毛孔嫩細,白色小片為佳。
▲鹿茸黨蔘燉豬腱肉湯
人參
西南三寶,人參為首。人參共同的療效和昂貴的價錢令人憧憬,是十分的珍貴藥材——“百草之王”。人參以個頭越大越好,個頭越大代表生常年限越久(普通人參從收獲到播種至多需求5-6年的工夫),藥效越加,而野人參數量非常少,有價無市,更是受人追捧。
▲這是一株無價之寶的百年野參,攝影/步恩灑
市場罕見的、按國度分類為長白山人參、西洋參、高麗參。西南地域次要產的是吉林人參(長白山人參)和遼寧石柱參。我國人參規模最大的買賣市場在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的萬良鎮,這里每年的人參買賣額達2萬以上。
▲人參的分類,圖片來源見水印
人參關于西南人來說是必備的滋補品,也是家中罕見的安排。假如你無機會去東北人家里做客,會發現很多人家里有個玻璃器皿,外面浸泡著一根或數根白白胖胖的人參。當他們宴請主人的時分會小酌一兩杯人參酒,隱藏在辛辣酒味里的甜味和苦味,讓肉體失掉了滋養。
▲人參酒
熊掌
熊掌是我國傳統八珍之一,是十分珍貴的食材,它是黑熊或棕熊的足掌,經過加工干制而成的,大少數熊掌來自西南森林資源豐厚的長白山區。
黑市上熊掌被炒到了一斤1000多,每只成年熊掌大約分量在6斤,得近萬塊的價錢,不外黑熊、棕熊是國度二級維護植物,售賣、獵殺是辦法的。
紅廚大廚說過,熊掌味道甘肥,膠質極豐,像煮足火候的肥豬肉,又滑又軟,但沒有肥豬肉的清淡。熊掌口感跟牛掌差不多,但假如沒做好,會有很重的騷味。
▲聽說黑熊冬眠的時分喜歡一只掌抵住谷道,口味略重。
飛龍 (花尾榛雞)
飛龍鳥次要在大小興安嶺一帶出沒,在中國的傳統菜肴外面經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,是走獸外面的珍品。因其肉質雪白細嫩,滋味非常鮮美,是清代皇族喜歡的貢品之一,并賜名“歲貢鳥”。
飛龍適用于汆、蒸、炸、烤、燒、爆等烹調辦法。菜肴如清蒸飛龍、紙包飛龍、汆飛龍銀耳等。不外如今飛龍曾經很少了,人工也很難養殖,是國度的二級維護植物。
日照蟬蝦 (海知了)
要說到海鮮的話,很多人會五體投地,覺得海鮮哪里都有,不外“海知了”別的中央還真沒有,它是日照市兩城鎮安家村遠洋特產,由于只要這中央有消費所以產量極少,但又由于肉質比螃蟹、龍蝦還鮮美,所以極為珍貴,近年來價錢更有接近龍蝦之勢。
海知了生長周期很比擬長,需求五年工夫才可以“爬”上餐桌,每年一到大汛潮,人們就會拿著鏟子、鐵锨到海邊挖海知了。外地人常用于煎炒,入口香脆無比,鮮美異常。
▲每到大汛潮時分的日照沙灘
日照西施舌
西施舌雖說不像海知了一樣只要日照才有,但由于日照沿海水域純潔,所以這里產的西施舌質量極好。
60年代時期,日照官員去北京時分贈予毛主席“西施舌”,其細嫩的肉質和鮮美的滋味大獲主席喜歡,毛主席親身寫信致謝,一工夫“西施舌”聲名大噪。
西施舌吃法很多,但最經典的辦法是以清湯汆煮,用西施舌做的湯,水色澤清冽,湯汁膩滑,口感爽嫩,一口下去鮮得眉毛都掉上去了。
狍子
狍子是西南地域罕見的野生植物之一,由于呆萌的表面和傻乎乎的性情,紅遍網絡,被封為“雪泥馬”。
▲在西南話中可以常常聽到“傻狍子”,就可以曉得狍子有多蠢萌了。
狍子肉質純瘦,全身無肥膘,細嫩鮮美,非常嫩滑,切的時分覺得會覺得像是在切黃油,非常滑溜。烘烤的時分肉質十分美麗,脖子和臀部上的肉可以下鍋煎。每對狍子的的售價大約在5000~6000元。
▲狍子肉比大少數鹿肉都要鮮嫩,吃過一次狍子肉一輩子都忘不了。
西南秋木耳
秋木耳是指在西南立秋后采摘的木耳,由于大小興安嶺林區、白山林區自然條件優渥、空氣清爽,所以那里生長的秋耳質量十分好,顏色比其他地域的木耳更深,養分更為豐厚,朵大肉厚、自然勁道又由于秋天氣溫低、雨量少,所以消費的慢,價錢昂貴。
榛蘑
說到榛蘑能夠有一些讀者不大理解,但說到西南地域的傳統佳肴“小雞燉蘑菇”,大家就不生疏了。小雞燉蘑菇外面的蘑菇就是榛蘑或元蘑。
榛蘑 、元蘑、 猴頭蘑是西南三大蘑,野生榛磨是極多數不克不及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,是中國西南特有的山珍之一,被人們稱為“西南第四寶”。
榛蘑生長時節在7—10月份,7—8月份生長的榛蘑為“伏蘑”,9—10月生長的為“墩蘑”。榛蘑在食用上可葷素同用,燉雞滋味十分鮮美。
楊拉罐
楊拉罐是西南60、70年代出生的人才有的童年回想,楊拉罐是一種叫黃刺蛾(楊拉子)的越冬藏身用的繭蛹。
▲楊拉罐表面圓潤,帶著棕白相間的條紋,而罐內孕育著將來的幼蟲。
開春的時分,黃刺蛾便會清醒破罐而出,趕在它破罐前取出,用火烙鐵烙熟或烤著吃,十分香,養分豐富。也可以鹽爆,大火之下,小肉略帶香酥,很是特別!
樹雞蘑
樹雞蘑大多長在南方,北方很少見,這種蘑菇喜歡長半死不活的梨樹或榆樹上,很難遇到;由于層層疊疊、顏色艷麗,很像雞冠頭,所以叫樹雞蘑。
這種蘑菇肉質細膩且很肥厚,烹飪久煮不爛,還有一股獨特的幽香,十分受南方人的喜歡,是上等野菜,可烹制初級美味佳肴。
獾子
在西南的秋冬之交,市場上常常會售賣獾子的肉和油,聽說獾子肉十分大補,只需吃上一碗整個冬天都不怕冷,干活十分有勁;而它的油脂十分具有藥用價值,可以治燒傷、燙傷、凍傷。
▲獾子的皮、毛、肉都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
秋夏季節,因獾子需貯存能量過冬,所以這時分的獾子最肥,身上油脂最高,皮毛豐厚、肉質肥嫩。
以前冬天的時分,南方人會用“摳獾子”(用小型公用工具把洞穴的獾子摳出來)、“漚獾子”(下雪后在獾子的洞口灌煙氣)的辦法捕獲獾子,但如今大少數是吃養殖獾子,由于野生獾子如今是國度維護動物。
哈什蟆油
哈什螞(哈什蟆)是野生林蛙的滿語,而哈什蟆油是中國林蛙雌蛙的輸卵管,經采制枯燥而得,具有十分珍貴的藥用價值,是西南著名的土特產。
▲廣東地域和港澳臺習氣將哈什蟆油稱為雪蛤。
哈什蟆油之所以如此珍貴是由于它來自四大山珍(熊掌、林蛙、飛龍、猴頭)——林蛙的輸卵管,出生在環境優渥的長白山,林蛙自身就極具精髓,何況是嚴冬下為了繁衍后代凝聚所以養分的輸卵管。所以雪蛤當真滋補無比,有市無價。
猴頭菇
猴頭菇是西南的特產之一,由于長得很像猴頭,所以稱為猴頭菇。猴頭菇普通在發作在春季,并且常常是成雙呈現的,它的質地脆嫩,滋味香醇,口感像瘦肉,是國宴名菜之一。
▲猴頭磨,我國素有“山珍猴頭、海味燕窩”之說。
目前市場上的猴頭可分為干品、鮮品二類,鮮品普通只要產地才有,干品則全國都有。干品烹飪前需先泡發,俗稱水發猴頭。猴頭蘑做法很多,可用于拌、炒、烹、燴、燉,比擬知名的菜品紅燒猴頭、雞汁猴頭。
編纂 | 紅廚網_沈冰